10月7日,知名财经自媒体作者九边讲了他领导的观点。领导和他说,自己的部下都是985毕业生,优秀的孩子都有很特别的地方,再对着自己儿子一看,儿子太普通了,没有那些优秀特质!既然是普娃,为啥就不能做一个轻松的普娃呢?非要各种折腾,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上普通人?教育是筛选,大厂是筛选,发财也是筛选,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筛选,而不是培养。所以他不愿意逼自家儿子,这和他有没有钱没有关系。
他觉得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儿子快乐,而不是优秀,如果只有优秀才配得上快乐,那90%的人别活了。
没有想到,这个观点引发激烈的讨论。
一位老师很赞同,说自己就是这样,高中时从不写作业,上课经常被叫出去罚站,但不影响理科学的很好。他很努力的学习文科,但就是学不会。现在教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没有自己的理科思维,怎么教也教不会,自己很丧气,得出结论:当你了解有天赋的孩子是什么一种思维方式之后,就会放下对自己的孩子的执念,让他去做他擅长的东西,不用鸡娃,因为不是那块料,鸡娃根本没有意义。
有网友不赞同,认为,那些精英说大部分孩子都是平庸之辈,不管怎么努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如果你认同这种看法,那你这辈子就彻底完了,不光你完了,你的孩子也彻底没希望了。人来这世上走一遭,怎么能这么快就认命?你自己认命就算了,还劝孩子认命,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一位网友将学生分成四类,说,上过985的都知道学习是咋回事。小部分是天赋异禀不学也能上985的学神,还有一部分是脑子还行,有自驱力,努力学习上985的学霸。纯种学渣父母不用管,也管不了。大部分孩子都是学酥,捏一捏,紧一紧还是一点效果的,但仅仅是从没学上到大专,从大专到考个本科。很多父母不会想那么长远,就是希望孩子有个学上,努力一下有个好学上。至于以后那就再说吧。
学酥怎么捏?
小学阶段,让孩子远离那些电子产品,沉迷于玩乐、游戏、盲盒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本身刚开始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对某些东西感到痛苦,可能说明自己能力不足,那就多练习。只有学习达到一定深度,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这些乐趣来源于家长的肯定、自身的成就感、老师的认可以及亲戚朋友的羡慕等。后续可能形成正向循环,学习越好,得到的肯定越多,就越爱学习。 而从不会学习到进入正向循环的过程需要外力干预。
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就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决定自己将来命运前途的事,讲了道理之后,就要紧一紧,让孩子去体验社会上挣钱的艰难,比如送去工地上搬砖,送去餐厅当一下服务员等,激发自驱力。到了高中,就要为孩子搭梯子,请老师全面诊断孩子的学习方法,解决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问题。告诉孩子勤能补拙等道理,包括高一选科、志愿填报等都要深度参加。
写在最后
这场关于“普娃教育”的讨论,本质上是家长对教育目标的深度反思。九边领导与教师的“放下执念”并非消极认命,而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而网友的“不认命”则代表了另一种积极:教育不仅是天赋的筛选,更是通过外力干预(如习惯培养、自驱力激发)帮助孩子突破“平庸”的边界。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教育应回归“人”本身,而非沦为竞争工具。
现实中,教育或许需要“中庸之道”。对“学酥”型孩子,小学阶段的外力干预(如远离电子产品、建立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但需避免过度“鸡娃”导致逆反;初中阶段通过社会实践激发自驱力时,需兼顾孩子心理承受力;高中阶段的专业指导(如选科、志愿填报)则需尊重其兴趣而非盲目跟风。正如网友所言,“捏一捏”需有度,否则“学酥”可能碎成“学渣”。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优秀”的标签,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与自身能力匹配的成长路径。
你是怎样引导“学酥”孩子的?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仅是示意,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