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通讯员 宋婧 李雨晴)绵绵秋雨阻挡不了学子们“回家”的步伐。10月18日,周南中学“校友回湘”暨办学120周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近万名校友从世界各地赶回母校,共叙师恩友情,见证百廿荣光。
归鸿:雨润情深,共叙青春印记
走进周南中学的校门,熟悉的校园仿佛让人回到曾经年少的岁月。朱剑凡雕像前,已是满头银发的老校友们合影留念,交谈间满是青春的回忆;特色课程体验区与社团互动现场,多元活动形式既展现学校课程建设成果,也让参与者感受校园生活的灵动与多彩。
音乐广场上,周南校友和周南退休教师的特色文艺表演轮番上演,韵律十足的花鼓戏、风情万种的民族舞,引来众人围观和鼓掌。一句“我想你”满含牵挂,一声“谢谢你”倾尽感恩,90届校友、旅意女高音歌唱家颜含彦饱含深情的演唱,把对母校、对师长的情谊,唱出每一位“周南人”的心声。
文化长廊前,一块超长的展板格外亮眼。学校将1933年至2025年所有高中毕业生的姓名刻在上面,无论老少,每一位校友都能在这里“找回自己”。“我是1967届的,看看我的名字在哪里?”“找到了!找到了!我们在这里!”……这一刻,大家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周南”。
“忆昔七六启学,八零辞校,国运初苏,弦歌复振。诸师怀松柏之质,秉烛杏坛,以赤诚育桃李,以厚德载春秋。”自收到办学120周年活动邀请,该校80届高81班50多人的班级群就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回忆在校求学的流金岁月,感恩学校老师的辛勤培育,并将这份浓浓的深情化作一篇情真意切的《谢师表》,装裱赠予母校。“今天,我们穿上由同学们原创设计的班服和班徽,代表全体80届高81班学子,送上对母校最真挚的祝福。”民国风的校服精致典雅,校友罗永继介绍,胸前的蓝色班徽寓意80届高81班学子无论走向何方,无论身在何处,其生命中都烙下在周南不可磨灭的印记,无时无刻不眷念着周南母校。
薪火:源流百廿,铸就时代栋梁
1905年,革命教育家朱剑凡先生“毁家兴学”,创办“周氏家塾”,以“开女界革命之先声”的勇毅,在沉沉暮霭中点燃了教育救国的星火。
从窄窄的泰安里到僻远的蓝田,从拥挤的北正街到宽阔的天鹅大道,战火纷飞中,校址数迁,时代变迁下,校名几易,但周南的琅琅读书声从未断绝。从“自治心、公共心、进取心”的三心理念,到“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严谨艰苦的治学态度,勇于开拓的革新精神”,彰显了穿越历史、辉映时代的周南精神。
从特定历史时期为贫困女学生提供教育机会的“春蕾班”,到承载促进民族团结使命的“新疆班”;从为祖国蓝天储备英才的“航空班”,到拓展国际视野的“国际部”,学校形成了“四轮驱动”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120年以来,周南中学始终以“培育有用之才”为己任。红色年代,为革命事业输送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新时代里,聚焦特色办学,承办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开设新疆高中班,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
“我们坚信,‘栋梁之材,形态万千’,周南致力于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绽放各自的精彩。”周南中学党委书记陈新春表示,站在百廿新起点,学校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深化改革创新,让每一位周南学子都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成才报国。
“周南中学是光荣的。”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山指出,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学校始终与国家共患难、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作为一名从周南走出的学子,始终为自己受惠于母校教育而感恩不尽,始终为母校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感到光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周南中学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担当,要在建设教育强省征程上作出新贡献,要在逐梦前行中展示新作为。
当天,该校还举行了由教育部牵头的办学12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全国多所知名中学的党政负责人共同参加,围绕“立德树人”“课程教学”“特色发展”三大核心板块展开深度研讨,共话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