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琪
高质量人才是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需紧扣产业变革趋势,创新育人模式、优化育人路径、完善保障体系,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
模式创新:构建多维融合的育人体系。一是强化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深度对接。应用型高校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例如聚焦智能制造产业,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专业群,通过“专业群—产业链”双向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实施“头部企业”工程,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将企业技术攻关需求转化为高校科研课题,形成“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行“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培养机制,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全流程中的参与度。通过成立独立法人实体的产业学院,实现“专业办学+企业经营”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完成“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能力进阶。此外,依托数字技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实体产线操作”的混合式教学环境,提升实践教学效率。
路径优化:打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是注重课程体系动态更新。应用型高校可以建立“产业需求—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闭环机制,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深度融合。二是推进师资队伍的双元化转型。应用型高校可以推行“产业教授+访问工程师”机制,打破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壁垒,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三是实现产教融合平台的实体化运营。应用型高校以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为载体,打造“教学—研发—生产”一体化平台,为企业输送高端技术人才。
实施保障:完善政策激励与生态构建。一是推动组合式政策支持与精准落地。应用型高校要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激励政策,破解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动态反馈的质量保障体系。应用型高校应建立“招生—培养—就业—测评”一体化联动机制,通过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持续优化培养方案。三是推动国际经验本土化改造与创新。应用型高校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校企合作等模式,结合国情探索特色路径,开发“中德双证融通”“中美双证融通”课程,毕业生可同时获得国内职业资格证和外国手工业协会认证,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团委;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A178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