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ki粥
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这两年大家一直在吐槽学历贬值:清北毕业干教培,哈耶普斯学霸当留学顾问,金融硕士抢做银行柜员,核物理博士应聘城管…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学历贬值也就这样了吧,最近又爆出一条新闻:
大学副教授转岗保安,收入却没有断崖式下跌,甚至还治好了精神内耗…
让人目瞪口呆,学历贬值感觉还没有到尽头。真的是这样吗?
以前总听人说,现在国内学历贬值跟10年前的日本很像:经济下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了就业降薪内卷,高学历降维打击,大学毕业过得甚至不如高中生。
大学还搞起市场化,学费疯长,很多人背负贷款上大学,最终毕业失业无力还贷。
日本足足挣扎了20年才走出学历贬值的泥潭。难道我们的下一代也要走20年的弯路?普通人真的没有办法跳出内卷,提前上岸吗?
学历贬值20年,
日本都经历了什么?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选了7个最关键年份:
1991年是一切的起点,经济泡沫破碎,房价暴跌,企业招聘锐减。多米诺持续崩塌,越来越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1995年68万大学毕业生,17万人没能校招上岸,只能去社招的池子里卷。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日本降低了研究生入学门槛,引流了64%本科生选择考研。
但悲催的是,日本绞尽脑汁地疏导,婴儿潮却不期而至。
96年大学毕业生107万创下历史新高,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校招政策从「限时招聘」改成了「企业自便」。当年就业率确实提升到68%,但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大学毕业生无限制涌入人力市场,引发了群体疯狂内卷。大一实习、热衷考证。为了给老板当司机,都得在履历里表现出十八般武艺精通…
而且由于竞争激烈,薪资越来越低,大学生甚至比不过流水线上的蓝领,而后者可能只是个初中毕业的学渣…
精英家庭动用人脉和资源抢夺工作机会,50%的好岗上位全靠「拼爹」…
到2000年,为提升就业率而推出的「劳务派遣」盛行,一半大学生成了临时工:低福利,只有微薄的收入,且三分之一的人终身临时工无法上岸。
薪酬降到了马路牙子,也没能阻止就业率下滑,2003年应届大学生里,两个人里就有一个找不工作。
然而,大学学历疯狂贬值,学费却在疯长,10年间长了近10倍。
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贷款上大学,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2010年33万人无力偿还贷款。生活过分残酷,很多人放弃大学,高中毕业就找工作…
研究生和博士也因为扩招太猛,导致高学历泛滥——
根据文部省2007年统计,临时教师的年收入普遍低于200万日元,而当时日本有整整16.8万临时教师,其中73%都是35岁以下的硕士与博士生。就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挂着一纸高学历文凭,却在临时教师制度中逐渐走向贫穷。@分析师Boden
10年前的日本,博士毕业当大学副教授真不如当保安更舒心。
为了对抗学历贬值,日本也做了很多努力。
包括改革校招政策、搞派遣制度。
表面就业率变得好看了一点儿,但却是以学历通缩为代价。随后推出的劳务等级加深了这种失败:2000年前后的日本大学生,活得不如一条狗…
为了缓解压力大学扩招,狂造学历蓄水池,把一群最聪明、最能卷的年轻人引进硕士研究生的池子,让他们在学校再待个两三年。
结果学历超发加上薪资预期高,只有第一批硕士顺利上岸,后来的路被自己卷死了…
日本过去20年应对学历贬值的挣扎,几乎都是无效操作。直到10年前经济复苏、生育率下降,及高学历减员,日本才终于走出学历通缩的坑。
当下中国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跟日本确实有相似之处
生育高峰期和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暴增,就业率和薪资持续走低。
内卷带来了学历的贬值。一部分人卷高学历,延缓就业压力,400多万人投入考研大军,另一部分人追求廉价的稳定,为了月薪几千块加入310万人考公队伍…
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学费却在一路狂飙:2025年普遍上涨10%-15%,部分地区高达 20%-35%。
鸡娃高投入、学历变现难,985的硕博玩下沉,和大专,中专、甚至中职毕业生抢饭碗…
有些人很悲观,对大学祛魅;有些人短视,为编制把985的苗子送去读师范、警察学院…
但无论如何努力,其实都不能有效抗风险。真正有效的方法只有两个:
第一,掌握选择的能力。
选择的能力就是做斜杠青年,不仅有大学毕业证书,还至少有一项工具型能力,比如英语。英语+技能+颜值,三样占两样,找工作都不会太难。
比如英语+技能。中国开放旅游签证,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会英文的导游现在一位难求;比如技能+颜值,初代视频网红李子柒就是模版。
我女儿的潜水教练,墨尔本生物医学本硕、中英文双语、会潜水会教美人鱼,想蹲办公室做科研可以,想遨游大海当潜水教练就能实现…
这就是有选择的能力。
当年日本学历贬值,年轻人疯狂考证就是为了拥有让自己拥有选择能力。今天几万块找志愿填报专家,还不如学门技能傍身更能扛就业风险。
第二,拥有选择的眼光。
拓宽不了能力,就拓宽选择的池子。
国内1200多万应届生卷3、400万工作岗位;200多万人投身国考,参考人数与录用计划比约65:1;
临床医学每年8万毕业生,僧多粥少,还有代际传承阻碍,北大博士毕业进不了北京三甲医院…不可能不卷。
但如果换到新西兰,奥大和奥塔哥两个医学院,每年临床专业毕业生500来个,还有一半流失到澳洲。人才是甲方,医院诊所医疗机构上手抢人,年薪2、30万纽币不是梦…
再说土木。国内房地产不景气,但全世界要盖房的需求到处都是。朋友去东南亚做学校,基建到装修各种高薪招人…
信息差,拉开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看不到机会的家长,只能陷入内卷的死循环无法自拔:按部就班读高中读大学,二本三本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回炉自学技能,或考研考公…
大部分人都走这条路。
编辑 | 京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