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对接行业发展需求。10月10日,在燕京理工学院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研讨会于 F107 会议室成功召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陈炯教授、华北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沈宏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郑建楠教授及环境设计专业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围绕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展开深度研讨。会议由侯晓乐老师主持,为环境设计学科发展注入前瞻性思考。
现场照片
侯晓乐老师首先隆重介绍了各位参会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随后,他从培养目标与能力塑造、课程调整情况以及理论与实践课程占比和课程拓展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侯晓乐老师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平台,加强学院与各方的交流合作,共同积极探索未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路径。
专家对于培养方案的建言成为本次研讨会的核心亮点。陈炯教授以 “传统基因与当代转译” 为切入点,强调环境设计需扎根文化根脉,通过社会调研洞察真实需求。他提出 “前三学期打通式教学” 构想,让室内、景观方向学生共享空间认知、材料工艺等基础课程,打破专业壁垒。同时,他特别指出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运转规则,从而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具实效性,真正能够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陈炯教授建议深度融入人工智能等前沿内容,积极将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方法,更能确保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为社会输送真正符合未来设计趋势的专业人才。
现场照片
沈宏教授在推动专业融合与课程创新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她主张整合室内与景观设计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大空间设计”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她提议鼓励教师跨方向组建科研团队,促进学科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跨学科建设层面,沈教授呼吁突破现有建筑学融合的传统框架,积极引入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针对新增课程的实施,沈教授强调需审慎考量授课条件、教学方法及课程有效性评定方式。她特别指出,需对“项目制课程”的定义和具体授课方式进行深入反思,旨在避免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雷同化,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独具特色并富有实效。
现场照片
最后郑院长在总结中指出,专家们提出的建议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带来了极具前瞻性的思路。这些建议不仅与国家城乡更新战略紧密对接,更深深扎根于院校的办学特色之中。郑院长强调,我们必须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和高校的课程设置现状。在此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学校的招生情况、学院的明确定位以及专业的学生学情,从而制定出一份更加完善的培养方案。
现场照片
在专家发言结束后,环境设计专业的全体教师围绕专家提出的建议,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就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老师们纷纷表示,专家的建议为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思路,在后续工作中,将进一步梳理研讨成果,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细化调整,确保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现场照片
此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专家研讨会的召开,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有效整合了行业资源与专家智慧,对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为环境设计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来源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研室李国盼老师
摄影摄像 : 室内2408贾子彤
编辑:牛筱滢 王潇涵 袁芝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