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分班”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措施之一,可以推动学校规范管理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阳光分班”后,无论是教师、学校管理者,还是地区的教育负责人,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育人观,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梳理媒体的报道能够发现,2025年秋季学期后,安徽、甘肃等地实施“阳光分班”,建立“学生随机分班+班主任随机派班”的“双随机”机制,根据学校招生人数、师资情况制定分班方案,并邀请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及驻教育局纪检监察组现场监督。这表明,用技术和程序可以夯实教育公平在教学组织上的“机制保障”。
不过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注意的是,要防止出现“阳光分班”后就万事大吉的心态。从系统观来看,“阳光分班”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措施之一,可以推动学校规范管理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它的有效实施以及获得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合、管理调整、评价改进、教学优化,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更新与行为调整。
实施好“阳光分班”必须明确它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以自然的规则约束,降低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或不均衡,限制经济条件与社会资源差异损害教育的公平性。确保每个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是“阳光分班”的理想境界。然而,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绝对平均,是“阳光分班”后应避免的问题。在“阳光分班”后尤其要重视形成良好的班级包容性,让性格特点、学业成绩各有不同的学生拥有归属感、成就感,收获尊重、自信、友谊,找到未来发展的赛道。
对于“双随机”机制下的“阳光分班”,一些教师可能仍念念不忘过去的分班模式,认为按成绩分班更好教,一些教育管理者可能仍恋恋不舍划分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的办学模式,认为这样提高学业成绩效率高。说到底,持有这种想法的原因仍然是以分数为单一标尺的教育政绩观,将教育成效简化为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阳光分班”后,无论是教师、学校管理者,还是地区的教育负责人,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育人观,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更加科学的维度评价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业绩和学校的办学质量。
面对“阳光分班”后必然存在的差异化学情,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应该负责任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还有全面的成长。其实,班级成员的多样性看似给教学带来挑战,但也存在新的机遇。在智能时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小组学习、班级学习共同体、项目式教学等,将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班级成员的多样性,从某种角度看,其实更有利于互相激发,共同学习成长。因此,在这种新的教学状态下,教师不必把所有学生捆绑在“齐步走”的状态中。对教师自身而言,需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高的班级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班级学生的不同特征形成互补互助关系。
对教育管理者而言,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阳光分班”对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分配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全程参与和监督,应善用技术不断优化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程序,及时公开分班方案、分班过程、分班结果和咨询监督电话;另一方面,需要更有效地保障教师平等获得生源和教学资源的权利,使用增值评价更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工作的绩效。“阳光分班”还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针对家长出现的疑虑及时回应解答,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如此,方能为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打下基础。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0日 第02版
作者:储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