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创始人
2025-10-21 00:18:55
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这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古乐府《江南》的来源地,以及古辞中的“江南”究竟是洞庭湖南北的楚地,还是太湖流域的吴地 不少乐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谈论古乐府《江南》时谨慎地将之称为“吴楚”的民歌,但是此曲究竟产于吴,还是产于楚,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宋书·乐志》在介绍汉代相和歌时讲到了《江南》古辞(古乐府《江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古乐府《江南》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学者多据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

再来看押韵方式。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中认为古乐府《江南》后四句中“西”与“北”隔句押韵,并以楚辞《大招》中“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同用“西”“北”押韵为例。黄节先生的论证,表明古乐府《江南》后四句的押韵方式和韵部均与《大招》相同。此外,古乐府《江南》从东西南北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也是非常相似的;《招魂》末尾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更是“江南”第一次出现在韵文中的例子。因此,无论是从演唱方式来看,还是从押韵与叙事手法来看,古乐府《江南》都显示出了与楚地民歌较强的亲缘性。

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那么早期人们的观念中“采莲”活动的主要地域是哪里呢 《尔雅·释草》云:“荷,芙渠。……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可知莲与菡萏、藕等一样,都是荷(芙蓉)这种植物的一部分。在先秦两汉,出现这类意象最多的作品,无疑就是楚辞。《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湘君》有“搴芙蓉兮木末”,《招魂》有“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等,都是楚辞“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在汉代,荷花也被认为是楚地的特产植物,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楚客子虚描述云梦泽的风物,就特别提到“莲藕觚芦……外发芙蓉菱华”。相反,在秦汉文献中,几乎难以找到将莲或荷花视为吴地特产的例子。

东晋之后流行的吴歌之中,也有不少与“莲”相关的作品,但用法与古乐府《江南》有很大区别。王运熙先生曾经指出“谐音双关语,委实是吴地歌谣的最大特色”。吴声歌曲中使用“莲”意象时,绝大部分都使用了“莲”“怜”双关的修辞手法,隐喻男女爱怜之情,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读曲歌》中“湖燥芙蓉蒌,莲汝藕欲死”。而古乐府《江南》中出现“莲”的句子中,不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还是“鱼戏莲叶”,将“莲”改为“怜”,都不能显示出与爱情相关的谐音双关。也许正是因此,古乐府《江南》中“采莲”和“莲叶”等词语,在唐前吴声歌曲中也未曾出现过。由此可知,吴声歌曲中主要将“莲”用在谐音双关的修辞中,与古乐府《江南》中“莲”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至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文学中“莲”意象的分布,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意象呈现手法,以及汉魏六朝文人对古乐府《江南》地域背景的认识来看,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应该是楚地而非吴地。不过在六朝时,政治重心转移到建康,文人开始向吴地聚集,莲花的种植和关于莲花的写作也涉及吴地之莲,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江南采莲”的意象。在南北割据局势下人们开始频繁用“江南”一词代指整个南朝,使得吴地也成为文学中“江南采莲”的发生区域。唐代以后,“采莲”的地点开始变得吴楚不分,如唐代陆龟蒙所作《江南曲》中既有“鱼戏莲叶南……影乱吴娃楫”,又有“鱼戏莲叶北……稍背鄂君船”,囊括吴楚两地。王昌龄《采莲曲》中“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的描写,更将吴、越、楚的采莲女放在同一个画面中。更多的诗人,开始将采莲的背景完全放在了唐代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李白《采莲曲》中“若耶溪傍采莲女”的形象,又衍生出西施采莲的传说,进一步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向东转移,构成了我们当下认为“江南采莲”为吴地或越地风俗的印象。

(摘编自徐俪成《楚歌还是吴歌————乐府古辞<江南>的地域考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依据《宋书·乐志》将古乐府《江南》归类为汉代相和歌,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

B.古乐府《江南》从“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高度相似,印证了其与楚地民歌的亲缘关系。

C.部分研究者认为古乐府《江南》属于吴地民歌,因为吴声歌曲中“莲”“怜”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隐喻了男女爱怜之情。

D.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春风又绿江南岸”“正是江南好风景”“人人尽说江南好”中的“江南”,具体所指存在差异。

B.第二段中的“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的论述。

C.黄节先生以楚辞《大招》中“西”“北”押韵为例论述古乐府《江南》的押韵,这为古乐府《江南》与楚地民歌的亲缘性提供了证据。

D.《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以“莲”谐“怜”,体现了吴声歌曲谐音双关的特点,不同于古乐府《江南》中“莲”的用法。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事实上,中国古代莲花的产地很广,除了少数高寒地区外,各地都有分布。但在古诗文作品中,“莲”这一意象 ① ,正是继承了古乐府《江南》文化基因的结果。随着吴地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文人集中的地域与“江南”所指的地域同时东移,“江南采莲”的地域也经历了 ② 。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江南采莲”的意象被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这些引用和

书写会沾染上新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江南采莲”从水乡乘舟劳动嬉戏的欢乐场景,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

A.①多与“江南”相关 ②由吴地到楚地的变迁

B.①涉及地域广泛 ②不断的变迁

C.①涉及地域有限 ②不断的变迁

D.①多与“江南”相关 ②由楚地到吴地的变迁

4.原文围绕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地域归属问题一步步展开论证,请简要概括其论述思路。(4分)

5.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 块 牛 排

[美国]杰克·伦敦

汤姆·金早晨起来就渴望吃一块牛排,这种渴望并没有减少。这次打拳,他事先没有进行很好的训练。这是澳大利亚的大旱之年,时势很难,甚至最不正规的工作都难以找到。他没有陪他练拳的人,他吃的饭不是最好的,也不够吃。什么时候能找到一点非熟练工种的工作,他就干上几天。他一大早在陶门公园周围跑步,来练练他的腿。但是,没有陪练伙伴来进行训练,又有一个老婆、两个小孩要养活,这是很难的。在他和桑德尔比拳的时候,商人们才稍稍放宽了一点给他的赊账机会。快乐俱乐部的秘书已经预付给他三金镑钱————这是输家可以得到的钱数————他拒绝多给。他时常设法从老朋友那里借到几个小钱,要不是正赶上大旱之年,老朋友们本来会多借给他一点的,可他们现在自顾不暇。不————掩盖事实是没有用的————他的训练是不够令人满意的。他本应该吃得更好,无牵无挂。此外,对于一个四十岁的人来说,要他进入竞技状态就比他在二十岁时更困难。

“我一定得打败他,”他重复着,这次声音中略带几分绝望,“如果赢了,那就有三十金镑————我就可以付清全部的欠账,还可以剩下一大笔钱。如果输了,我就什么也得不到————甚至坐车回家用的钱都不会给我。那位秘书已经把输家应得的那一份全部给了我。”

到快乐俱乐部,有足足两英里(一英里约等于一千六百零九米)路。他一边朝前走,一边回想起他的鼎盛时期————他曾经是新南威尔士的重量级冠军————他常坐马车去打拳,而且常有某个在他身上押大注的人会为他付车费,与他同坐一辆车。

第一回合全是桑德尔的天下,他那旋风式的猛攻速度博得全场欢呼。他以排山倒海的猛击压倒了金,金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没有出过一次拳,只是遮掩、阻挡和闪避,满足于抱住对方,免遭痛击。这双眼睛在迎面过来的一拳面前,不会眨一下,动一下,却能冷静地观测出拳的距离。

又是两个回合过去了,金节省着力气,桑德尔却大量地浪费。桑德尔迫使他打速决战的尝试搞得他很不舒服,因为雨点般打在他身上的无数打击,有相当一部分都击中了要害。而金还是坚持他顽固的慢条斯理,尽管那年轻的鲁莽汉急切地要求他加入战斗。在第六回合中,桑德尔又一次不注意,汤姆·金的可怕右拳再次闪电般飞起,击在桑德尔下巴上,桑德尔又等数到九才爬起来。

到第七个回合的时候,桑德尔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行了,他平静下来,接受了他已认识到的事实:这是他经历中最艰难的一场战斗。汤姆·金是个老家伙,但是比他曾遭遇过的任何人都更强的老家伙——一个从不头脑发热、善于防卫的老家伙,他的打击力有着一根节杖的分量,能左右开弓,击倒对方。

第十一回合的锣声敲响之后,桑德尔冲上前去,炫耀他实际上并不拥有的新鲜活力。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过是一种像拳击本身一样古老的虚张声势。把勾拳和其他各种各样方式的拳打到他身上,对方扭抱,他就挣脱出来,或者打得他无法扭抱,每当桑德尔要倒下去的时候,他就向上打一拳来稳住他,马上又用粉碎性的一拳,把他打到绳子上,使他无法倒下。

在桑德尔站起来的那一瞬间,金就攻击他,但是他打出去的两拳都被对方招架的胳膊挡住了。桑德尔踉踉跄跄地在扭抱中脱开身子,是否失败只在毫厘之间。只要打出一个好拳,就能把他打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汤姆·金在痛苦的一闪念之中,想起了那块牛排,多么希望他能有一块牛排来支撑他必须打的那必要的一击啊!他奋力打出了那一击,但是它不够重,也不够急。桑德尔摇晃了一下,可没有倒下,他踉跄着退回到绳子边,支撑住了自己。金蹒跚地跟过去,带着要肢解的痛苦,打出了另外一击。但是他的身体背叛了他。他留下的只是一种战斗的意识,由于精疲力竭,这种意识也变得朦朦胧胧,在云里雾里了。瞄准下巴打去的一击,结果却打在肩膀上。他想的是要打得高一点的,可是疲劳的肌肉已不听使唤了。而且,由于这一击的碰撞作用,他踉踉跄跄地退回来,差点跌倒。他又努力争取了一次。这一次,他那一击完全没有击中,而且由于极端虚弱,他倒下来,靠在桑德尔身上,扭抱着他,使自己免于倒在地上。

金没有尝试挣脱开身子,他已经竭尽全力,他完了。汤姆·金的昏花眼睛看见那戴拳套的拳头冲着自己的下巴打来,他想举起胳膊来阻挡。但是他在危险面前已力不从心;他的胳膊太沉重了,上面就好像压了一百多磅(一百磅约等于四十五点三千克)重的铅一样,它已经举不起来了,他拼命想用他心灵的力量抬起它来,然后那戴拳套的拳头击中了要害,他只感到猛地一下,就像一个电火花。同时,黑色的纱幕笼罩了他。

他重新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在他自己的角落里,他听到观众的叫喊就像邦迪海滨的海浪咆哮一般。然后,桑德尔走到拳击台的中央,观众停止喧闹,静下来听他讲话。他接受了年轻的普隆托的挑战,提议把额外赌注增加到一百金镑。金无动于衷地听着,他的助手擦去他身上溪水般流淌的水流,揩干他的脸,准备让他离开拳击场。他感到饥饿。这不是那种普通的、带有痛感的饥饿,而是一种巨大的晕眩,一种心口的悸动,这种感觉传遍了全身。他回想起刚才他让桑德尔摇摇欲坠、成败就在毫厘之间的那一刻。啊,那块牛排本应该顶用的!在关键性的一击中,他就缺了这么一点点东西。他输了,完全是因为一块牛排。

(有删改)

文本二:

《一块牛排》:一块牛排的力量

谭岩

在描写拳击赛中,始终是围绕衰老和饥饿来写的,与其说在写一个老练的久经沙场的拳击手的智慧和策略,不如说是在写一个饥饿的拳击手的无可奈何:如何保存体力,如何抱着对方不还手,如何在比赛的时候把对手引到自己的一面,少走那几步路。在写的过程中,那一块牛排数次被提及,都是在汤姆·金体力不支的时候,甚至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候,那本可以进行的最后一击,也因没有那块牛排的力量而错失时机,汤姆·金最后也没有了招架之功,被打昏在地,彻底失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姆·金在拳击比赛之前没有进行很好的训练,没有陪练伙伴,饭也不够吃,他还要养活妻子和孩子。

【高三语文 第4页(共8页)】

B.汤姆·金曾是新南威尔士的重量级冠军,坐马车去打拳且有人为他付车费,但如今他为了节省用钱,仅预支三金镑。

C.汤姆·金渴望取得比赛胜利,打败对手对他来说很重要,这意味着可以付清全部的欠账,还可以剩下一大笔钱。

D.文章叙写了汤姆·金与桑德尔的拳击比赛的故事,反映了汤姆·金的生活困境,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社会现实。

7.关于文本一中汤姆·金与桑德尔比赛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遮掩”“阻挡”“闪避”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汤姆·金面对年轻对手进攻时的冷静、沉稳,他凭借经验防守,等待出击时机。

B.“一闪念之中,想起了那块牛排,多么希望他能有一块牛排来支撑……一击啊”,通过心理活动,表现了汤姆·金对这一击的期望。

C.比赛开始阶段,桑德尔的猛攻策略与汤姆·金的防守策略形成反差,原因就在于年龄差异,桑德尔比汤姆·金年轻,在体力方面占优势。

D.“观众的叫喊就像邦迪海滨的海浪咆哮一般”,运用比喻手法写汤姆·金的感受,这是欢呼胜利的叫喊,但胜利者是桑德尔。

8.文本一中汤姆·金的形象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有什么相似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一的标题“一块牛排”意蕴丰富,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唐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明年,册为贵妃①,半后服用。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主室。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辞。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六军徘徊,持戟不进。国忠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之怒。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仓皇展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禅灵武。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材料二:

上御勤政楼,下制,云欲亲征,闻者皆莫之信。是日,上移仗北内②。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上遣宦者王洛卿前行,告谕郡县置顿。食时,至咸阳望贤宫③,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有老父郭从谨进言曰:“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④。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上曰:“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⑤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⑥,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有删改)

[注]①贵妃: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②移仗北内:移住到北内,有人认为是太极宫北部的宫苑。③咸阳望贤宫:行宫,距长安四十里。④播越:出逃,流亡。⑤遮:拦住。⑥晷刻:片刻,顷刻。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玄礼等A乃免胄B释甲C顿首D请罪E上F慰劳之G令H晓谕军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止,停留,与《兰亭集序》“列坐其次”中的“次”意义相同。

B.乙未,这里是干支纪日,其前一天为甲午日,其后一天为丙申日。

C.诣,到……去,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的“诣”意义不同。

D.这里的“安知”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在”结构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还给予贵妃的叔父兄弟恩宠。天宝末年,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窃据了丞相之位,安禄山反叛就是以讨伐杨氏为借口的。

B.唐玄宗下制书说要亲征,听到的人不相信。乙未日,天刚发亮,唐玄宗与贵妃姊妹、杨国忠、陈玄礼等人出逃,弃子孙和其他的妃嫔于不顾。

C.唐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前行,告知郡县准备安顿皇上一行,但后来王洛卿和县令都逃走了。老人郭从谨向唐玄宗进言,唐玄宗说自己后悔也来不及了。

D.唐玄宗一行到马嵬驿,将士又累又饿,都很愤怒。后来杨国忠被杀,其首级被挂在驿门外;贵妃也被缢死,其尸体被放在驿庭让陈玄礼等人观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4分)

(2)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4分)

14.有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与唐玄宗有很大关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种看法的依据。(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调张籍(节选)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①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②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③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④。

暮年逋客⑤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注]①群儿:“谤伤”李白、杜甫的文人。②伊:发语词。③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疏言事遭到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此诗写于赴江州的途中。④苦乱离:李白在长江流域漂泊时逢安史之乱,又因入永王幕府而被流放夜郎;杜甫流寓川蜀时,国家内乱,战火频仍。⑤逋客:这里指杜甫晚年漂泊流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诗中,“那”同“哪”,诗人说一些文人怎么能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李杜”。

B.韩诗中,诗人把那些文人比作蚍蜉,笑话他们企图去撼动大树而不估量自身实力。

C.白诗叙写了李白、杜甫相似的境遇,他们都曾漂泊流离,都曾遇上内乱和战火。

D.白诗最后两句是对“李杜”说的,也是期望上天赋予自己与“李杜”完全不同的命运。

16.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同有异,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学们做文言文阅读题时遇到了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语文老师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 ”两句,告诉同学们要向“君子”学习,善于借助工具书等外物。

(2)小美发现屈原喜欢用美人、香草来打比方,想探究原因,她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去寻找答案,她找到了“ ▲ , ▲ ”两句。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令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在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①透过这美妙的冰冻,我发现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窗外的小树林何曾这般明澈 ②我想:脱去了叶子的小树林,才会如此明澈,经历了人间悲欢的人,才会如此通透。明澈与通透成就了安宁。

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上唯有创造者拥有的自享才是真正的幸福。③朋友送来一盆“香棒”(香蒡,又名滴水莲、滴水观音、佛手莲花),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叶子舒展着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着窗外,④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书房里怡然自得。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阳光照进“香棒”的每一片叶梗和叶子,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但透亮,我仿佛看见绿色的汁液在叶子里流动。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而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总有人说自己纯洁,却以为世界一片混沌呢?

18.请仿照“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令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这种比喻的形式,另选本体和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比喻贴切,语意完整,表达流畅。(4分)

19.文中加点的部分如果改成:“这是很漂亮的大叶子。”与原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0.下列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的“冰冻”一词使用错误,应改为“冰洞”。

B.第②句,如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表达的层次就更清晰。

C.第③句括号里的内容不能删去,删去会严重影响文意表达。

D.第④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

21.下列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所不至 B.急不可耐 C.无孔不入 D.长驱直入

22.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狭小的处所)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局限)于时也。

——《庄子》

勇于“破圈”,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成就更精彩的自己。

—— 某创业者的座右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语文考试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项,“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不合文意,原文未提有人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C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关系。D项,“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分析不当,“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是“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原文内容并分析判断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不当,“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仅总结上文,没有引出下文的论述,仅能“承上”,不能“启下”。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整合原文内容和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后文“但在古诗文作品中,‘莲’这一意象”“正是继承了古乐府《江南》文化基因的结果”的提示和原文中的“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可以得出此处应填“多与‘江南’相关”,排除B、C两项。第②处,根据前文“随着吴地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文人集中的地域与‘江南’所指的地域同时东移,‘江南采莲’的地域也经历了”的提示和原文中的“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应该是楚地”“不过在六朝时,政治重心转移到建康,文人开始向吴地聚集,莲花的种植和关于莲花的写作也涉及吴地之莲”,可以得出此处应填“由楚地到吴地的变迁”,排除A项;而“不断的变迁”也不合语境和原文文意,排除 B、C两项。

4.①文章先指出人们常将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归为吴地的误区,借“江南”地域概念的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②接着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并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最后得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的结论,并阐释后世文学中“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将‘江南’归为吴地”“借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1分。第②点答案,答出“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1分;答出“通过‘莲’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阐释‘江南’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1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思路结构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本,梳理内容;然后分析论述思路,大体划分结构层次;最后概述内容要点,组织答案。

5.①《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②文学传统上,楚辞及汉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此诗将“芙蓉”作为“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延续了楚辞的传统。

③意象差异上,吴地歌谣中“莲”多借“莲”“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而《涉江采芙蓉》中以芙蓉寄寓羁旅怀乡之情,未用谐音双关的修辞。④时代背景上,《涉江采芙蓉》反映的是东汉的社会现实,而东汉时“江南”仍指楚地(长江中游),吴地的“莲”文化尚未兴起。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2分。第②点答案,答出“楚辞及汉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1分;答出“此诗将‘芙蓉’作为‘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吴地歌谣中‘莲’多借‘莲’‘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1分;答出“《涉江采芙蓉》中以芙蓉寄寓羁旅怀乡之情,未用谐音双关”,1分。第④点答案,答出“反映的是东汉的社会现实”,1分;答出“东汉时‘江南’仍指楚地(长江中游)”,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本,梳理有关“芙蓉”的内容;然后结合《涉江采芙蓉》,分析“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最后组织答案,分点作答。

6.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为了节省用钱,仅预支三金镑”曲解文意,应是借不到更多的钱,赛前从俱乐部秘书处仅能预支三金镑。

7.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特定内容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年龄差异”以偏概全,原因包括二人的年龄差异,还包括汤姆·金的营养不足,训练不到位。

8.①都敢于挑战;汤姆·金挑战年轻力壮的桑德尔,没有退缩;圣地亚哥与鲨鱼搏斗,迎接挑战。

②都坚韧不拔;汤姆·金坚持与桑德尔比赛,经过多个回合的对抗,决不退缩和放弃,坚持到最后;圣地亚哥没捕到鱼也绝不放弃,再次出海而与鲨鱼搏斗,坚韧不拔,终于捕到巨大的马林鱼。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都敢于挑战”,1分;分别简要分析,2分。第②点答案,答出“都坚韧不拔”,1分;分别简要分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比较阅读文本一和课本中的《老人与海》,梳理有关内容;然后比较汤姆·金的形象与圣地亚哥的形象,分析其相似的特点;最后概述答案,分点作答。

9.①物质层面上,“一块牛排”是汤姆·金的营养来源,大旱之年生活艰难,他连牛排都吃不上,致使比赛中体力不支。②精神层面上,“一块牛排”是汤姆·金的精神寄托和力量之源,是打出关键一击、战胜对手的希望,承载着他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改善生活的期盼。③象征层面上,“一块牛排”象征着生活中决定成功的某些因素,汤姆·金因缺少一块牛排而彻底失败,反映出底层人民常因微小因素而错失成功的时机,突显他们在困境中难以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是营养来源”,1分;答出“牛排吃不上,致使比赛中体力不支”,1分。第②点答案,答出“是汤姆·金的精神寄托和力量之源”,1分;答出“承载着他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改善生活的期盼”,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象征着生活中决定成功的某些因素”,1分;答出“反映出底层人民常因微小因素而错失成功的时机”或“突显他们在困境中难以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1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本标题意蕴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本一,梳理并理解情节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二,分析“一块牛排”的丰富意蕴;最后概述答案,分点作答。

10. C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

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A项,两个“次”意义不同,“列坐其次”中的“次”意义为“旁边”。B项,解说正确。C项,两个“诣”意义不同,“及郡下,诣太守”中的“诣”意义为“拜访”。D项,结构不同,“安知”不是宾语前置,“安在”是宾语前置。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弃子孙和其他的妃嫔于不顾”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对那些在宫外的皇妃、公主、皇孙,弃而不顾”。

13.(1)皇上知道(这)不可挽回(或“不可避免”),但又不忍心看见贵妃死,就扯起衣袖(或“翻转衣袖”)挡住脸,让人拉着她离开。

(2)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已经杀了杨国忠,而贵妃仍在陛下身边(侍奉),(将士)怎么敢使自己(或“怎么能够”)安心呢!

【评分参考】第(1)题,关键点“不免”“反袂”各1分,句意2分。第(2)题,关键点“诚”“自安”各1分,句意2分。句意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关键点。第(1)题关键点:不免,不可挽回,不可避免;反袂,扯起衣袖,翻转衣袖。第(2)题关键点:诚,确实;自安,自己安心,使自己安心。

14.①唐玄宗执政多年,天下太平,渐渐厌倦了朝政,不再亲自处理国事。②他深居内宫游戏宴饮,宠幸杨贵妃;他恩宠杨贵妃一家,重用杨国忠,致使杨国忠把持了国家大权。③安禄山早有祸心,但唐玄宗受到蒙蔽,不能做到耳聪目明。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厌倦了朝政,不再亲自处理国事”,1分。第②点答案,答出“宠幸杨贵妃,重用杨国忠,致使杨国忠把持了国家大权”,1分。第③点答案,答出“唐玄宗受到蒙蔽,不能做到耳聪目明”,1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述文章特定内容的能力。首先通读两则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梳理有关“安史之乱”与唐玄宗的内容,分析“安史之乱”的发生与唐玄宗的关系;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

15.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也是期望上天赋予自己与‘李杜’完全不同的命运”曲解文意,应为“也是自我解嘲:上天大约也要成就我的诗名吧,赋予我和‘李杜’同样的命运”。

16.[同]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李白、杜甫诗歌成就的肯定与推崇;韩诗中说二人的诗文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不容诋毁;白诗盛赞二人的诗歌流传千古,声名远播。

[异]①韩诗表达了对诋毁者的批判,说他们是“蚍蜉撼大树”;还表达了对李白、杜甫的追慕之情,诗人举颈遥望,追慕他们。②白诗表达了对李白、杜甫境遇的感慨,感慨他们仕途坎坷,漂泊流离。

【评分参考】相同之处,答出“都表达了对李白、杜甫诗歌成就的肯定与推崇”,1分;分别简要分析,1分。不同之处,答出“韩诗表达了对诋毁者的批判”并简要分析,1分;答出“还表达了对李白、杜甫的追慕之情”并简要分析,1分。不同之处,答出“白诗表达了对李白、杜甫境遇的感慨”,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并比较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通读这两首诗,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比较阅读,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最后概述答案,分点作答。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3)示例一: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示例二: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评分参考】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第(1)题,需关注“语文老师引用《荀子·劝学》中的······两句,告诉同学们要向‘君子’学习,善于借助工具书等外物”的关键信息;第(2)题,需关注“小美发现屈原喜欢用美人、香草来打比方,想探究原因,她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去寻找答案”的关键信息;第(3)题,需关注图画的主要构成信息————长江。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等。本题易错字:(1)生,善;(2)洁,芳;(3)示例一,澄,簇;示例二,臾,羡。

18.示例:四季是岁月最美丽的书签,光影变换着书签里的故事。

【评分参考】比喻贴切,2分;语意完整,1分;表达流畅,1分。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式的能力。首先理解比喻修辞的构成和内涵;然后另选本体和喻体,仿照原句写一个句子;最后对照要求,准确作答。

19.①原句“多漂亮的大叶子”有脱口而出的意味,体现出朋友迫不及待想与“我”分享;改句“这是很漂亮的大叶子”只是平实地陈述。②原句使用了感叹号,表达的情感强烈,体现了朋友的兴奋之情;改句使用了句号,语气平淡,抒情性明显减弱。

【评分参考】第①点答案,答出“有脱口而出的意味”“想与‘我’分享”,1分;答出“改句只是平实地陈述”,1分。第②点答案,答出“原句表达的情感强烈,体现了朋友的兴奋之情”,1分;答出“改句使用了句号,语气平淡,抒情性明显减弱”,1分。意思答对即可,要点不全的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5页(共7页)】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先对比原句与改句的差异,再逐一分析差异点的不同表达意味;然后结合朋友间交流的语境,体会情感表达的差异和效果;最后简要作答。

20.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掌握标点符号、字词、修辞使用和表达准确、生动的能力。C项,括号的内容属于补充说明,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整体文意的表达。A项,前面描述冰雪“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形成的应是融化后的“冰洞”。B项,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层次更清晰。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以人的情感,使表达更生动。

21.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并使用词语的能力。长驱直入,意为长距离无阻碍地深入,常比喻迅速而直接地进入,符合阳光突破窗台限制、直接照到北墙的语境。A项,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常指做尽了坏事,不符合语境。B项,急不可耐,侧重主观上的急切情绪,此处未体现阳光的“急切”。C项,无孔不入,多含贬义,指利用一切机会钻营渗透,不符合语境。

22.修改:阳光照进“香棒”的每一根叶梗和每一片叶子,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和透亮,我仿佛看见绿色的汁液在叶子里流动。

【评分参考】每处修改正确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将“每一片叶梗和叶子”改为“每一根叶梗和每一片叶子”;②,不合逻辑,将“但”改为“和”。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为三则引文,第一则引文大意为“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狭小处所局限;对夏天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时令制约”,指出事物具有局限性,比喻外界条件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第二则引文强调要勇于“破圈”,打破局限,这样天地更广阔,人生更精彩。第三则引文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借助外物,找到“破圈”的方法,提升自己。材料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勇于“破圈”,打破局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认知;善于学习和借助外物,找到“破圈”的方法,提升自己,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参考立意:①认识自身局限,勇于打破局限,不断提升自己;②善于学习和借助外物,突破自身局限;③勇于“破圈”,在更广阔的天地成就精彩人生。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国旗下的成长 | 晋阳中学升旗...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晋阳中学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在全体师生的期待中庄严举行。这...
经开区检察院:法治副校长“上岗...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近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
从“名校揭牌”到“活力绽放”,... 10月17日,青竹湖湘一山鹰潭学校首届校园体育文化节启幕。赛场上,学子们在百米跑道上演绎速度与激情,...
91起!长沙市通报一批违规办学...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邓琼)长沙市持续推进校外培训专项治理,依法...
选错项目还有退路吗?退学转轨西... 随着统招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就业市场上出现学历贬值的境况。越来越多的高三学生在规划升学方案时,...
从MIT到布朗大学:常春藤名校... 在本月 15 日,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拒绝签署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一项协议,认为...
深新早点 | 深圳一区官宣:控... 这是第1982份深新早点 早上好,小伙伴们 近日,盐田区教育局出台 《盐田区义务教育 优化作业管理实...
2026南大政管院行政管理应急...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应急管理】 *A-历年考研真题试卷与参考答案* 834行政管理学...
缅甸国防军清剿电诈园区,查获3... 据央视新闻援引缅甸官方媒体《缅甸环球新光报》20日报道,缅甸国防军日前对该国边境地区的电诈园区开展清...
泽连斯基当面告诉特朗普:不接受 据新华社援引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20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9日在会见记者时称,乌方关于停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