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推进辅导员减负
近年来,辅导员群体的工作负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多所高校陆续出台措施为辅导员“松绑”。
河南大学召开辅导员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将加快推进校园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步伐,重点突破跨部门数据壁垒,开发适配思政工作场景的AI助手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为辅导员减负增效。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蒋业华在该校专职辅导员“春雷班”开班仪式上强调,相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基层辅导员意见,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为辅导员减负,持续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副校长李建威也要求,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政策支持体系、改革辅导员评价制度、推进辅导员工作减负,为辅导员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关心支持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党支部发布的文章中指出,学校通过精简工作会议和文字材料、实行“工作通报”和学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不断强化辅导员工作的“减负增效”,实现了“减轻外围负担、压实主体责任、增强育人实效”的目的。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召开的一次辅导员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颜建洲指出,要着力为一线辅导员及教师群体卸压减负,加快构建高效的信息化沟通机制。
从上述各校的减负实践可见,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AI辅导员上线,助力减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AI辅导员成为高校为辅导员减负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在全国多所高校落地应用。
佳木斯大学于去年9月上线AI虚拟辅导员,当月即实现100%新生覆盖率,截至今年1月初,互动问答人次超6500人,不仅能精准解答校园导航、课程安排等新生热点问题,还能推送思政内容、定制学习策略与职业规划辅导。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AI辅导员“纽扣”,以该校辅导员贾鹏飞的40余万字公众号问答材料为语料支撑,可24小时解答学生学业、就业、社团等问题,还能通过智能体自动完成简单任务,并将重要问题同步给真人辅导员,兼顾效率与服务质量。
重庆大学的AI辅导员“润欣”则构建了覆盖20多个领域、超10000个知识点的知识库,学生可通过学工平台与“润欣”对话,查询选课流程、助学贷款政策等信息,同时“润欣”还联动智慧学工、教务、后勤等平台,实现全校业务一站式办理,减少学生与辅导员在多平台间的“奔波之苦”。
在特色化功能建设上,AI辅导员进一步延伸服务边界。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AI辅导员“大树”聚焦就业领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技术,与学生深度对话以挖掘职业规划困惑,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宁波大学信息学院的“小e”除存储近5年校园高频问题库外,还设置“树洞倾诉”模式,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该校辅导员汪小静表示,“小e”成为学生的“24小时百事通”后,自己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生面对面的成长困惑交流中。
AI辅导员的应用的确能在部分工作上为辅导员减轻负担,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负荷过重问题,还需关注其压力的核心来源。
高校辅导员负担重,任务多
长期以来,辅导员群体面临多重压力,这些压力既源于职责定位的模糊性,也与事务性工作的繁杂及职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
关于辅导员事务繁杂的现状,曾任海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的麦浪,曾在海南省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到:要为辅导员减负,辅导员是政治辅导员,不是保姆、不是行政办事员,现在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后勤生活服务工作,凡涉及学生的事都交给辅导员。减负的目的是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事实上,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需承担思想理论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9项核心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职责进一步延伸至教学辅助、社团活动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等领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万金油”。无论是学生的日常起居问题、课程学习疑问,还是就业求职困惑、情感矛盾,抑或是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相关的协调工作,辅导员均需参与,导致工作负荷持续叠加。
此外,由于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管理中的各类不确定性,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安全事故、违纪行为等,一旦发生相关事件,往往需承担协调与管理责任。此前,由于缺乏明确的免责机制,即使是因客观条件限制或学生突发意外导致的问题,辅导员也可能面临责任追究,这种职业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需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长期处于心理紧绷状态,进一步加重了心理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西省在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出建立辅导员免责机制,对因客观条件限制、学生突发意外等非主观过失导致的工作问题,予以责任豁免,这一机制不仅减少了辅导员的履职顾虑,也为减负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辅导员的压力过大是多维度、系统性的问题,要实现长效减负,不仅需要依靠政策与技术手段减少事务性负担,更需从明确职责定位、完善评价体系、拓宽发展通道、健全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让辅导员回归核心育人岗位,提升工作幸福感与育人实效。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各高校网站、教育部网站、教育厅网站、麦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