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21日电(黄祎)厦门市大中小学贯通式科学教育研讨活动20日在厦门市演武小学“日新学术中心”举办,该市中小学科学学科教师代表汇聚一堂,厦门大学多位专家教授莅会作专题分享。
图为圆桌会议。黄祎 摄
由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市思明区进修学校联合主办的本次活动,以“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贯通:衔接机制与实践路径”为主题,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理作为嘉宾代表致辞。
院士:保护“好奇心”,要认知重构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南峰以《协同构建“好奇心沃土”,助力学生终身成长》为题,作首场发言。他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结合在厦门大学任教以来的感触,提议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非常重要。一定要从小维持住,没维持住,长大就没了。”而保护好奇心的方法,首先要“认知重构”:“失败”不是能力的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我不行”要调整为“我还能”,看重“结果”应改为看重“进步”。
在这个基础上,在实践中应该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寻求与整合知识、持续行动并不断迭代策略、及时复盘并重视微小的进步。他提议广大老师聚焦四个目标:构建知识体系,激发批判思维,树立崇高价值观,锻造强健体魄。
学校:重视科学逻辑,整合社会资源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厦门市科技中学科学副校长蔡明刚,与厦门市演武小学校长王志勤,先后代表中小学作专题分享。
蔡明刚教授的讲座题为《分级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我发现很多小学的科学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中学更是如此。但大学强调的是:发现问题、整体解决。”他表示,站在大学角度,科学逻辑和素养培育,是当前中学科学教育体系中的薄弱部分,也是AI新时代中学科教的新需求。
王志勤则以一场题为《养正育人,贯通未来——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演武路径与贯通培养策略》的讲座,介绍演武小学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她提出,中小学可以“请进来,走出去,建同盟”,整合更多社会资源,“让孩子看到更宽广的课堂。”
对话:大中小学和业界代表畅想贯通式科学教育
在圆桌对话环节,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高级工程师、兼任演武小学科学副校长胡天林老师,厦门美亚柏科信息安全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晶,以及中小学教师代表,围绕“如何进行大中小学科学教育有效衔接,构建体系及实践路径”展开深入讨论,分享观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