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班
哎呀熟姐(网名“我熟”)这个系列真是令人欲罢不能,续集来了。
本来说转一两篇精华,没想到篇篇都是精华,篇篇能引起广大家长的强烈共鸣(原载于公众号“去你的牛娃”)。
上一篇讲到误闯天家,进了实验班的苦,今天再来看熟姐讲进不了实验班的苦。
众所周知,一个顶级高中的几百名新生,中考分数也就相差十几分撑死了。
简单说,可以认为大家进校时的水平几乎一样,蘑菇云为证,即使是校额来的,那分数也不会差很多。
但实际上,由于中考难度相对偏低,而细心度和运气的含量不低……
所以当韦神、我和狗一起参加中考时,我们仨有可能都考到了同一个重点高中的同一个班里,甚至狗的中考总分还是我们中最高的。
别笑,这个可能性并不低。
水平一样的我们,进校时都是信心满满的
而家长也期待新学校能进行分班或者分层。
多数家长会认为,只有进行了分班或者分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①我娃如果优秀,他必然能考上最高班型。
②即使我娃考不上最好的班,我也希望他通过分班考进入合适班型。
③分层好,我不会勉强孩子去高端班学不适合他的太难的知识的。
这种思维绝对是理性的,自己不行就举报别人那种,咱们别跟他们玩。
但想的时候都能想明白,等真的轮到你娃了,作为当事人,一定是屁股决定脑袋的。
也就是说,单独讨论教育问题时,大家都认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但真到自己娃分到不理想班型时,泰然接受的却并不多。
郁闷几乎是一定的。
家长就会忍不住去思考:
年级必然有最好的老师,好老师必然会去最好的实验班,那么,年级里那些相对不那么好的老师去教谁去了?
我们班师资是不是最差的?
我们班同学是不是最差的?
我们班是不是学校的弃儿?
……
郁闷,心结,各种不舒服。
开学后,高中学习难度远超初中,明明是凭豪横的中考分数考进来的,升学后学习吃力甚至跟不上却也挺常见的。
我和韦神和狗在一起学习,狗可能很快就学不明白,直接趴下了,而韦神终于能看到有那么一点点难度的题了。
开学时要大干一场的心气儿,很快就消失了。
多数家长对自己娃的认知,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不断调整的,总的来说是越来越低:
我也不求孩子考上清北(复交),北航、北理工(上大、华理)就可以了。
我也不求孩子去市重点,区重点就可以了。
我也不求孩子在学校第一重点班,中上班型、中上层级就可以了。
即使在普通班级,我也不求孩子班级第一,保持班内中上就可以了。
……
期望值固然是不断降低,但心理归因还是要有的,除了承认自己确实曾经想太多外,有时候也难免埋怨学校。
娃明明是以不错的中考分数进的学校,如果学校不分层,你娃学习不好,还得找其他原因。
但如果学校分层了,而娃又不幸落入低于自己期待的层级,你大概率不会认为是娃的问题。
你会想:我培养的成绩这么好的娃,怎么进了这个学校这个班后,成绩变得这么差?
是这个低层班把我娃心态搞坏了!是这个差班把我娃成绩带坏了!!!
到时候家长很容易放大看待班里的各种不良因素,比如老师讲的差、周围同学闹、学习气氛差……
最终真相只有一个:没进实验班毁了娃。
所以分层教学,只有头号班或者头号层的顶级牛娃家长会感到满意(当然他们也还有他们的诉求),中部和后部满意度会比较低。
假如一个学校有1个重点班和3个普通班的话,大概75%的家长会心情会不那么美丽,总归是有点意难平。
有的学校设计了频繁的分班或分层,虽然能不断地为意难平的孩子提供变层机会,使一部分孩子有机会上调班型,但同时等数量的孩子也会被下调班型。
青春期的倒霉孩子里面,还存在高层班的嘲笑低层班的情况。敏感的孩子心情会变差,可能进一步影响成绩,带来明显的学习焦虑及交友焦虑。
那其实这个到底分不分班分层,怎么做都会有家长不满意:
①不分层——学校不能因材施教,耽误孩子,气愤。
②分到高层实验班——自家孩子排名靠后,跟不上,焦虑。
③分到其他班型——意难平,意难平,意难平。
只有少量始终稳定在头部的真•头部孩子会对分层教学还算满意,其他人不太容易心态平和。
所以现在精明的学校,都弄一大堆有名目的“实验班”来安慰家长,数量比普通班还要多:
综合实验班,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满足所有人对“实验班”三个字的需求。
但叫什么只是一个代号,毕竟鲁迅先生曰过:
几篇看下来,大家应该也明白了:
上重高有重高的苦,没上重高有没上重高的苦,进实验班有进实验班的苦,那没进实验班……自然也是苦。
阅尽千帆,容我在天空写下六个字:
那都不是事儿!
若干年后回头看,我们不算特老,孩子不算特小这几年,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高高兴兴的,那就已经是此生最美好的时光了。
分啥班,考第几,还能咋地。
图片来源:爱奇艺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