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意义
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同机制,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教育理念冲突、教育效果低效等现象。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是一场及时雨,明确了“教联体”各方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通过创新机制,打破边界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这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青岛市胶州市作为全国首批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依托教联体建设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共建、活动共创,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构建“1+N”社会资源生态圈
我们深知,优质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而应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平台。为此,胶州市创新性地构建了“1+N”社会资源整合模式,即以学校为圆心,联动区域内企业、博物馆、演艺集团、文化馆等N类社会机构,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教育生态圈。
(一)农业实践:从牧场到课堂的沉浸式教育。与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乳业实践课程--“从牧场到餐桌”的主题实践课程,每年接待学生近1万人次,学生们到养殖场参与奶牛喂养、挤奶体验、乳品加工等12个实操环节,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和食品安全知识。这种真实场景中的学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走进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职业前景,已开展讲座100余场。
(二)文化浸润: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与大沽河博物馆、新华书店等合作开展了“夜读话古今”系列亲子读书活动。利用节假日、晚上的时间,共组织了26期主题活动,包括《中国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长安三万里》《史记》等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阅读分享,吸引了全市1000多个家庭参与。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专家讲解与亲子共读相互补充,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
(三)艺术共生:双向激活美育潜能。充分利用青岛演艺集团的专业资源,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实现了“艺术进校园”和“学生进剧场”双向互动活动,惠及10余万名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一方面,邀请剧院艺术家到学校开设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工作坊,丰富校园美育内容;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观摩专业演出,参与剧目排演,提升艺术鉴赏和表现能力。里岔小学与剧院联合创排的大型校园话剧《筑梦少年行》,由学生、家长和专业演员同台演出,实现了艺术教育和家校协同的有机融合。
(四)非遗传承:守护地方文化基因。与市文化馆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剪纸、秧歌、黑陶、糖瓜、根雕等富有地域特色的20项非遗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家乡。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通过亲身参与培养了文化认同和传承意识。举行的“非遗有温度·家风有匠心”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现场会中,胶州秧歌非遗传承人吴昭枝现场讲述了家族三代传承非遗技艺的家风故事。从“鼓点传家训”到“绸舞续乡魂”,其家族实践生动印证了非遗文化在家风传承中的独特力量,为与会者提供了“技艺传承+精神浸润”的鲜活案例。
(五)社区空间再造:教育服务“最后一百米”。创新性地整合了社区公共空间资源,将协同育人延伸到居民小区。在绿城社区、澳门路社区等社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服务站,利用物业会议室开展亲子读书会、教育沙龙等活动。绿城社区通过“图书漂流角”项目,使家庭藏书交换量提升5倍,每次达200本。同时,组织学生和家长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烟头不落地”文明倡导等公益活动,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这种社区层面的教育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社会体验,也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和文明社区的构建。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将扩大资源精准赋能,匹配学生成长需要,加大与公检法、科协等部门进行的合作,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科学意识培养。让教育从“学校的独角戏”变为“社会大合唱”,既缓解了学校单兵作战的压力,又让社会资源成为育人的沃土。以“教联体”为纽带,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时,教育便能超越冰冷的分数竞争,真正成为温暖生命的成长力量。
声明
本文来源于青岛市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Suns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