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清华学生们沟通比较多,也同时回顾冯唐、麦肯锡、埃森哲很多优秀同事的职业进化历程,总结一些人生经验,供大家参考。
我的核心观点是人生至少要做3次底层的“操作系统”级别的升级。在职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要主动进行蝶变式的进化,而不要停滞于线性的经验积累。
我们最初都安装了“学生OS 1.0”,一个擅长学习和执行的稳定版本。随后,一部分人升级到了“顾问OS 2.0”,它精于分析与优化。而最终,少数人会进化到“企业家OS 3.0”,一个为创造和构建而生的全新系统。
这趟从学生思维,到顾问思维,再到企业家思维的旅程,是一场深刻的蜕变。它重塑了我们衡量成功的方式、赖以生存的技能,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心态与行为。
学生思维:在清晰的地图上跑出最快速度
我们职业生涯的起点,都源于学生时代。学生思维的核心,是在一个边界清晰、规则明确的世界里,追求最优解。想象一下,你手上有一张绘制精美的地图,终点被明确标记,而你的任务就是规划出最快、最高效的路线。
在这个世界里,“成功”是可以量化的:满分的试卷、更高的绩点、闪亮的奖项。成功的关键,在于你的记忆力、理解力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老师划出重点,你便奋力背诵;书本给出公式,你便熟练套用。你的心态是寻求确定性,规避任何可能导致“失分”的风险。你习惯于被动接收指令,然后将其完美执行。
这套思维模式是构建专业能力的基石,它教会我们纪律、严谨和吸收知识的能力。然而,当我们走出校园,会猛然发现,现实世界递过来的,往往不是一张地图,而是一片需要自己去探索的、充满迷雾的荒野。
顾问思维:当世界没有地图时,学会绘制地图
当“标准答案”消失,模糊性和复杂性成为常态时,“顾问思维”便应运而生。如果说学生是地图的使用者,那么顾问就是地图的绘制者。面对一个棘手的商业问题——比如利润下滑、市场份额被侵蚀——顾问不会等待指令,而是主动去定义问题,并构建解决路径。
这就是从“完成任务”到“交付价值”的巨大转变。评价一个顾问成功与否,不再是他工作了多少小时,而是他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是否清晰、方案是否可行。为此,他们磨炼出一套强大的武器库。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源自麦肯锡等顶尖咨询公司的“结构化思考”能力。他们能像剥洋葱一样,将一个混沌的问题分解为数个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ECE)的部分,然后逐个击破。他们信奉“假设驱动”,会先大胆地提出一个核心假设,然后像侦探一样,通过数据和访谈去验证或推翻它。
这种思维模式下的心态是成果导向和专业主义。他们对世界保持着一种“职业怀疑”,凡事讲求证据和逻辑。他们的行为模式是主动的、探究式的,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给出一个逻辑严谨、能够落地的解决方案。
顾问思维是商业精英的标志,它能将复杂变得简单,将混乱变得有序。但它也有其天花板:顾问始终是“局外”的建议者,他们优化的是现有的系统,而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系统。他们绘制地图,但很少决定要去一片全新的大陆。
企业家思维:勇敢去发现新的世界
从顾问到企业家的跃迁,或许是所有思维转变中最为惊险,也最为深刻的。如果说顾问是为一场复杂的游戏设计出必胜策略,那么企业家则在思考:“为什么我们非要玩这个游戏?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规则由我来定的新游戏?”
企业家思维的核心,是在混沌和不确定性中发现机会,并整合资源将它变为现实。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地图,甚至没有大陆,只有一片汪洋和远方依稀可见的星光。他们的成功,不再由客户满意度来衡量,而是由市场份额、可持续的增长和一手打造的团队文化来定义。他们对结果负有“无限责任”。
这种思维的成功要素也截然不同。它需要敏锐的“机会洞察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趋势;需要强大的“风险承担能力与韧性”,敢于在信息不全时下注,并能在一次次失败后迅速爬起,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探讨的“反脆弱性”——在混乱和打击中反而变得更强大。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资源整合的大师”,即使两手空空,也能凭借自己的愿景和领导力,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和最聪明的资本。
企业家的心态是彻底拥抱不确定性,他们甚至享受其中。他们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行动偏好”,信奉斯坦福大学广为流传的“精益创业”理念,宁愿快速推出一个不完美的“最小可行产品”去市场试错,也不愿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思维的切换:你正处在哪一站?
当我们把这三种思维放在同一个场景下:一家公司的主力产品销量持续下滑。
从学生到顾问,关键在于克服对“标准答案”的依赖,爱上处理模糊问题的挑战。从顾问到企业家,则需要跨越从“分析”到“行动”、从“建议”到“担责”的鸿沟。
这三种思维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它们更像是一个人认知工具箱里不同功用的工具。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内心深处必然同时住着一个严谨的学生、一个理性的顾问和一个勇敢的企业家。他懂得在埋头执行时,调动“学生”的专注;在分析战况时,切换到“顾问”的视角;而在决定未来方向和承担结果时,则毫无保留地释放出“企业家”的魄力与远见。
同学们或职场新人,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此刻,我大脑的“操作系统”,主要运行在哪个版本?而下一次升级,又将在何时到来?
btw:我建立了读者群,打赏后可进入详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