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大脑”十分强大,拥有强大的数据库、远超人类的记忆力与精准的细节捕捉能力,如何将这些优势切实转化为教学改进的动力,能真正推动教学决策、提升教学实效,成为当前学校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问题。
就在本学期,人工智能课程已正式纳入北京中小学课表,成为一门必修课。这一政策落地后,不少学校犯了难,怎么落地呢?
这不,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玩出了花样。
本次巡课,正是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落实该课程的“AI+学科”融合实践环节之一,用数据赋能课堂教学,让技术与教学深度耦合。
别急,破题妙招这就揭晓~

据了解,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始终面向“未来教与学”,深入探索教育集团学校发展新样态。
作为集团内积极探索“AI+教育”的成员校之一,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快乐成长”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智乐课堂”教学范式。学校不仅将AI深度融入语文、数学、英语等全学科课堂,更以数据驱动教学决策的模式,让常态教学有了精准的决策依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在融合教育领域的探索打破常规,通过AI工具引导特殊学生主动思考,让技术自带育人温度,为集团乃至京城中小学在这方面的探索落地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多学科课堂亮剑!
亮点满满
01
“汉字爷爷”AI形象通过大屏走进语文课堂;
特殊学生在引导下用豆包自主提问改进学习;
五年级数学借AI破解“五个饼分给4个学生”难题
……
为检验“AI+教育”实践成效、分享“智乐课堂”建设经验,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近期开展了主题巡课活动。
这次便走进了今天的主角——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
面对这次巡课,学校也是不搞单点亮相,直接拿出了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课堂展示,就是想让大家完整看到AI在备课、上课、反思的全流程中如何用数据赋能教学。
据了解,这次展示里,一共呈现了19节课例,其中16节是集团内骨干教师围绕AI赋能学科教学精心设计的展示课,3节是随机抽取的常态推门课。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道法、科学、融合教育等学科,都在课堂上亮出了各自的“AI 新玩法”,让技术服务教学的探索清晰可见。


比如语文课堂上,低年级教学注重情境化引导,刚入学一个多月的一年级学生,跟着动态演示的汉字演变过程认读生字;高年级则侧重自主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课文感悟,成果贴满板书。
不仅如此,学校还将AI融入阅读场景,引入优谷朗读亭。师生进入亭内,可伴着舒缓音乐沉浸式诵读,AI还能通过多维智能评价精准分析朗读表现。开展朗读比赛时,AI评分系统保障竞赛的专业性与公正性,同时听故事、赏音乐等功能打破传统阅读边界,让阅读从单一文字认知变为视听交融的趣味体验。

海淀区实验小学正高级教师王晓英在课后点评中提到,两节课都把学生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课后翻看学生书本上的圈点勾画痕迹,能看出教师对学习习惯培养的细致用心。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在融合教育上有自己的一套打法。本次巡课中,一堂特别的小组课,三位有融合需求的学生围坐老师身旁,在引导下试着用豆包输入“什么是好习惯”,从最初跟着提示提问,渐渐主动提出困惑,像 “不整理书包是不是不好的习惯?”“养成好习惯能和朋友处得更好吗?”
为帮这些孩子更好融入学习,学校特意聘请专业融合教育教师,按认知水平分组,以针对性方式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提升行动能力,过程中老师及其耐心细致。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育新学校正高级教师张崧感触颇深:“以往对这类孩子的教育多偏向基础行为引导,这节课却让工具成为成长助力,帮他们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向主动用工具探索思考。”
英语课堂使用文字、音频、动作进行多模态教学,学生跟着节奏读单词、做游戏,参与度极高。
为进一步助力语言学习,学校还引入创新型AI口语教练平台通过模拟真实对话场景,帮助学生克服开口恐惧。教师也可借助平台资源库快速开展话题延展等活动,平台实时记录的学生表现还会生成学习报告,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撑,让英语口语教学更高效。

体育课上,学校在操场配备了AI智能体育设备,设备通过精准传感器捕捉学生跑步配速、跳绳次数、运动姿势等数据,实时呈现在操场边的智慧屏幕上。哪里需要调整、哪里有进步,一眼便知。学校还定期举办AI运动挑战赛,掀起了一股大家争相参与的运动热潮。
此外,数学课的大屏互动演示、体育课的生活情境融入,也都让工具服务于学科,没有让技术喧宾夺主,让教育充满人性的温度。

每一份数据
都服务于师生的真实成长
02
自2024年加入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后,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在AI数据驱动课堂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系统性的深耕。
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始终以打造“未来课堂”为目标,让工具真正服务于教学优化与学生成长。

校长杨莹表示,在过去一年里,学校在AI赋能教学的落地中做了不少扎实探索。课堂上,教师会借助智能终端、课堂学习系统,再结合课堂观察工具,实时捕捉学生的行为表现、互动情况、情绪变化,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反馈。这些零散的课堂信息会被整合为具体数据,之后再通过AI平台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拆解,高效率的处理课堂细节,使之变成可参考的教学依据。

在集团的支持下,学校建设了4间人工智能教室,这也成为实践的重要起点。如今,教师的常态课都会进入这些教室录制,每节课后都会生成一份详细的数据报告。这份报告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帮助教师进行自我校验,通过学生专注度、知识点参与率等数据,精准找到教学中的调整方向;另一方面推动校本教研升级,让教研从凭经验讨论转向数据+专业点评的新模式,让改进更有依据。
一年多来,学校逐步搭建起完整的实践框架。首先是教师能力培养,组织教师参与AI使用培训,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其次是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的落地,学校定期邀请专家、老师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研究工作,围绕课程核心内容、科学评价方式及实践实施要点三大关键方向深入研讨,重点突破“课内通识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容贯通难题,通过思维碰撞明确两类课程的衔接逻辑与落地思路。同时,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设计辅助教学的环节。
除了聚焦师生的课堂实践,学校还注重拓展 AI 与大数据的认知边界,定期邀请家长、专家共同为学生开展大数据科普系列讲座,搭建起“学校-家庭”联动的科技教育桥梁,进一步夯实了智乐课堂的实践基础。
就在去年,学校师生在2024年北京市小院士人工智能挑战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何尝不是未来课堂的实效?
走在前,致力为
数据驱动教学立“育人标杆”
03
本次集团巡课的深层价值,值得细品。
不仅是对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教学成果的检阅,更在于其为京城中小学数据驱动教学决策课堂的教育实践交出了一份既务实又有温度的参考样本。
海淀区教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执行校长燕海霞从集团战略层面认可了学校的实践方向。她提到,“教育是滴水穿石的功夫,课堂改进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技术服务于育人目标,就能走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时,要处理好技术手段与教学需求、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管理与教研三个关系”。

燕院长特别提到“当前AI教学没有成熟模式,需要学校大胆尝试、稳步探索”,而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敢于亮出实践、乐于优化改进的态度,正是集团希望成员校具备的品质。
显然,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从学校的清晰定位,到专家的专业认可,再到集团院长的方向肯定,各方声音共同印证了学校实践的价值。
可以预见,学校将持续在数据驱动教学、学习进阶指导、思维培养、工具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学校的课堂更加扎实有力地行稳致远。
这所学校未来感满满的课堂,你爱了吗?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