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题解题
方法总论
解历史大题,一定要注重将个人经验与高质量试题及答案相结合,整理出多角度和思路清晰的答题模板。(注意在平时考试中积累答案)
首先,要保证思路清晰。
其次需要明确答题角度,看到设问仔细审题,做到字字落实,然后分角度作答。
关于要点划分,最重要的就是合理概括,不重不漏,话少点多。
最重要的是两点:
反复背诵大事年表(含朝代更替表),把常考易忘的年份以时间轴的方式写下来,每次大考前都会复习一遍;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最好是根据关键词来记忆。
一、审题技巧
1.审设问:
第一要答什么:目的、背景、影响……
第二要求是什么:概括、简析……
2.找限定语:所学知识包括历史知识和方法知识,即阶段特征和答题角度。看材料(某则材料还是所有材料)还是结合材料和所学
3.读分数,规划要点个数。
4.读材料:明确时空定位,关注材料出处、作者,逐段概括并归纳整合。
5.宏观把握:作答时把握小问之间的联系。
二、答题要求
1.“一个前提”:
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2.“两个原则”:
(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角度多元化)、话要短”。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
答题模板
(一)特点类(可对答案进行解释)
1.涉及主体:广泛多样/单一,……主导。
2.时间:起源早/晚,持续时间长/短,阶段性。
3.色彩:宗教色彩、神权色彩、近代色彩。救亡图存
4.过程、趋势:新旧融合/交替,平民化、世俗化、大众化、封建化、体系化、专门化、规范化、法治化,更加……,具有……倾向,……与……同步。
5.性质:随意性、主观性、包容性、正义性、妥协性、渐进性。
6.目的:为……服务,以……为目标,注重……,强调……,以……为主。
7.程度:完整、彻底、片面/全面、局部、合理、均衡。
8.方式:……并举,以法律为手段,恩威并施。
(二)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类
1.区别:
背景范围最广。背景=原因(必要性、主观)+条件(可能性、客观)。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
“因素”内涵较复杂(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促进因素或阻碍因素有偏向性)
模板一:
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依据、原因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②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③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④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模板二: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历史主体者自身因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②客观原因:历史主体者自身之外的因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原因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模板三:
原因深度: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相对于次要原因)
(三)意义、作用、影响类
作用和影响要从正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与作用、影响相比较,意义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1.条理分析:先部分后整体,先国内后国际,先当前、后长远。
2.分项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阶级,多角度考量。
3.全面分析:考虑主体。顾及本国他国,兼顾国际国内
4.辩证分析:一份为二,积极消极同时。
答题语句:
积极影响:在语句和句式上一般使用“有利于”“提高了“加强了”“促进了”“推动了”“为后世提供了借鉴”等。
消极影响:一般使用“阻碍了”“破坏了”“不利于“未能”等句式。此外,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要选择有一定弹性的词语以增强答语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如可加入“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基本实现了”等程度副词,避免极端词语的出现,如“完全“彻底”等。
(四)史料实证类
1、史料价值(常考)答题模板
①定性:史料类型。
②具体内容+反映了……可用于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③可与其他史料相互证,为历史研究提供依据
④最后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该史料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或局限性
补充史料类型
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如出土文物、日记、诏令、调查报告、回忆录、新闻报道等
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史料,如后人编撰的史书、仿制品、改造品
实物史料、文字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官方史料、非官方史料
2.原则:
①不同史料相互印证。②根据时代环境辨别。③论从史出。④孤证不立。
⑤考虑作者意图、立场、性格。⑥鉴别史料价值,考虑史料真伪。
3、研究角度
①描写:丰富详实/简略。②权威性:官方/民间。③研究视角:新/旧,全面/片面。④来源:证据充分/不足,真实/虚构。⑤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注意:史料研究内容不同要分开回答,价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个角度回答
(五)评价、评析、评述类(重点在“评”)
1、评价:性质/地位(视题目而定,有的不用回答)+意义(积极)+局限性(消极)
2.评析:是什么(指出观点或史实)+为什么(背景)+评价一(重点在背景和评价)段论,不分点。
3.评述:背景+内容+评价(重点在内容+影响)不分点作答
注意:有观点要指出观点,且要说明自己的态度
(六)变化、趋势类
1.前后变化型(A时间前后B有什么变化):
该类型一般句式为“从……到……”“由……到……”。这需要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
2.阶段变化型:根据每个阶段的特征,分阶段归纳。(有时间答出时间)
3.内容变化型:该类型句式举例:“与……相比,……哪些发展”。这种类型重在答出新变化
延申题型:历程类
一般3-4个阶段,基本答题格式为:时间+发展情况(开始、发展、繁荣、深入、结束)
时间基本格式
①按朝代分期,如唐宋、明清,适用于中国史。
②按公元纪年分期,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③按年份分期,如1921-1927
材料中有明确时间的,采用材料说法
(注意语言表述要简洁)
(七)比较异同类
TOP.1比较不同点的题目解决思路一般分三种情况:
1、材料甲乙均涉及,且文字量相当:从涉及甲乙的材料中,分别提取甲乙各自独特之处,类似于概括归纳题
2、材料只涉及甲乙中的一个:只须从材料里提取涉及的那一个的独特之处,没有涉及的那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也可以置之不理
3、材料甲乙均未涉及,材料仅是摆设:甲乙两个历史事物的比较可以从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和影响五个方面去考虑,一般而言,答出三个方面即可
TOP.2
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比较点的选择应该是能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不要比较,也不要面面俱到
TOP.3
答题时要逐点罗列比较项,且比较项前后一一对应(相同角度才有比较性)
基本答题格式:
如背景相同:都……. 影响相同:都……
背景不同:A……B……影响不同:A……B……
注意审题
1、比较A和B有何异同:既要答A也要答B
2、和A相比,B有何不同:答B
(八)认识、启示、经验类
1.“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认识类试题侧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类似于评价类
2.“启示”的意思是指看完某种事物后,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启示类试题要求考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分析后,一般需要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方面回答。
3.经验、借鉴、建议等侧重从怎么样/做的角度回答
(九)开放性问题答题技巧
论述类
1.打破思维定式,不是所有的开放性问题都是小论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小论文格式:
论点+阐述观点+论证(最好3个,历史事实和史实解释,为观点服务)+小结。(升华主题)
3.可以从微观切入,也可以宏观把握。
4.结尾适当升华,恰当运用唯物史观。扩大到家国情怀角度
5.要求:主题明确、史实精准、层次分明。注意区分主题与论题(以此为题)
注意历史小论文偏学术,语言表述要务实,不要过于空泛和华丽,答题时不写“论题”二字
历史短文类
答题格式:拟定论题,讲清楚与该论题相关的时间的来龙去脉。核心为起因、经过、结果。
开放性试题类型多变,要具体题目具体分析,按题目要求答题即可,注意审题要细致,一定要抓住限定词(如,地理范围、时间范围)
(十)图表类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具体操作: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材料题提分并非一朝一夕。要坚持不懈的练习,养成好习惯,审题要细致,答题要全面,基础要牢固。最终拿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