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2025年10月23日-2025年10月26日
01
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进展研讨会
举办时间:
2025-10-23 09:00-10-25 17:0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办公中楼小礼堂
合办单位: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各有关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等
会议主题: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进展
主要议题:1. 老年气候变化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进展 2. 老年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代际学习等课程研发状态与改进 3. 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的创新价值与推广路径 4. 各省市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经验
02
智能时代:为美育的艺术教育

主讲人:孔新苗
举办时间:2025-10-23 09:30-11:3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美术学院220报告厅
主办单位:美术学院
主讲人简介:
孔新苗,博士,教授,艺术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艺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馆长。
报告内容简介:
1.五育并举中美育的不可替代功能。美育对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养成具有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功能。 2.艺术思维VS.算法美学。通过“人文经验/标准答案”;“素养养成/效果达成”二对关系,解读人文美学与算法美学的差异与互动。3.become/being ·美育文化/数的观念。中华美育文化作为方法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望人性价值的可能路径。
03
流动性思维与社会心态
主讲人:陈满琪
举办时间:2025-10-23 10:00-11:3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俊秀楼305会议室
主办单位: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主讲人简介:
陈满琪,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大数据网络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数智社会心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心态、流动性与社会心态、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等。出版专著《流动性思维与社会心态》,在《社会学研究》《民俗研究》《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以及境内主流媒体光明理论、学习强国转载。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承担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撰写十几篇决策建议且多篇获奖。
报告内容简介:
流动性是当代社会科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给予流动性思维生发、培育的土壤,并且提供了流动性思维实践的场域。本讲座依托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以空间、关系和阶层为切入点,从个体内水平、人际水平和社会位置水平三大维度构建流动性思维,探索流动性思维如何影响社会心态的基本层次、次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希冀以流动性思维解析社会心态层次结构,为深挖社会心态的结构性与流变性做出初步尝试。本讲座首次提出并用实证数据佐证流动性思维的概念,将个体空间的流动、人际关系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流动构架流动性思维以此解析社会心态。首次提出并用实证数据验证社会心态层次结构理论,认为社会心态的基本层次是认知成分,体现个体对社会的总体认知。社会心态的次级层次是关系性成分,反映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联结度。社会心态的高级层次是情感性成分,体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联结度。
04
绿色氢能和液态阳光甲醇:
人工光合成的机遇与挑战
主讲人:李灿
举办时间:2025-10-23 10:00-11:3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化学馆A205会议室
主办单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主讲人简介:
李灿,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催化基础国家实验室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ICC16)主席。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一代太阳电池探索研究等。发现了光催化异相结、晶面间光生电荷分离效应,发展了光生电荷时空分辨成像技术、紫外拉曼光谱和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技术,完成了直接太阳能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的工业化示范工程;与天津生物工业技术所合作完成由液态阳光甲醇出发人工合成淀粉;发展了离场电催化技术,实现室温常压下硫化氢完全分解制氢和硫磺。
05
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使用及其对用户的影响
主讲人:沈超海
举办时间:2025-10-23 13:00-14:0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理科大楼A1114室
主办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沈超海博士是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工商与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University Park)经济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学士学位。他目前的研究关注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算法与企业竞争、数字经济反垄断等主题。他的研究发表于相关领域的中英文重要期刊,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支持以及省部级科研奖励。
报告内容简介:
本文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使用策略、透明度选择与市场竞争。研究发现,在无外部监管条件下,企业倾向于隐瞒数据使用情况并通过提高数据使用程度来弥补因隐私担忧导致的用户效用损失。更低的透明度总是会损害消费者剩余,而数据使用程度并不总是损害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其作用效果依赖于透明度水平。政府监管可有效抑制企业的过度数据使用和隐瞒行为。
06
从经验世界到客观世界:超越主观主义的哲学探索
主讲人:杨立华
举办时间:2025-10-23 13:00- 15:0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主讲人简介: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1988年考入浙江大学能源系攻读热能工程专业,1992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1995年考取汤一介先生的博士,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留校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哲学以及魏晋哲学等。主要著作有《庄子哲学研究》《一本与生生》《中国哲学十五讲》《宋明理学十五讲》《气本与神化》《匿名的拼接》。
报告内容简介:
在经过了百多年西典中译的浸润后,当代中国思想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这样的语境下,以重新奠基为指向的当代中国形上学建构的根本困境之一在于,既不能无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现代哲学在思维的起点上的探索和积累,又要避免陷入各种不同形态和程度的主观主义。从纯粹经验世界展开思考,在纯粹经验世界里对变化、时空、心灵与身体、自我与他人等作阐释性分析和论证,可以揭明经验里的客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经验世界的整体性和关联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以不能在作为整体的经验世界里获得理解的根本原理(比如变化的普遍性和恒常性)为关键的论证环节,克服经验的囿限,达到对习常观念里客观世界的确证,从而以纯粹思辨的方式实现对主观主义的超越。
07
商事组织的经济逻辑——共同基金与创投基金的视角
主讲人:王文宇
举办时间:2025-10-23 14:00-17:0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法学院104会议室
主办单位:法学院
主讲人简介:
王文宇,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台湾大学法学硕士,台湾大学法学学士,现任开南大学法律学院院长、专任客座教授,兼任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兼职教授、墨尔本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法学院开设商法课程,曾任职于美国 Sullivan & Cromwell律师事务所。出版有著作《公司法论》 《公司治理与法令遵循》。
报告内容简介:
本讲座从法经济学视角探讨对赌协议的本质,进而分析其缺失及改善之道。首先梳理合同效力与履行、股权与债权,以及有效率合同等基本概念。其次,扼要叙述对赌协议的创投法规与环境(如资金源),并且援引行为经济学理论说明对赌决策之非理性。这类协议可能存在无效率,因此有必要要深入批判。接着引用『不 完整合同理论』与「利益冲突」理论,说明无论是回购权的设计(包括指标之订立)以及权利行使(如悬而不决的请求权),均可能造成股权人与债权人(即是公司利益)的『双输』结果。根据前面讨论,本讲座再讨论法制面与合同面的改善之道,包括「如何履行」之规则或解释,以求于「合同法」及「组织法」间取得平衡。最后为结语。
08
从“哥白尼式创伤”到“生成式理性”:生成式AI与知识生产革命

主讲人:王金林
主持人:陆凯华
与谈人:潘斌、吴静、崔琳菲、牛小雪
举办时间:2025-10-23 14:30-16:3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哲学系2402室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主讲人简介:
王金林,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西方激进哲学。著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本质道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历史生产与虚无主义的极致》《论巴迪欧的“共产主义假设”》和《论“革命的牺牲性”》等。
报告内容简介:
人类曾因哥白尼日心说而被逐出宇宙中心,其自我认知经历了深刻的“哥白尼式创伤”。这类创伤其后因达尔文进化论与弗洛依德无意识学说而一再发作。今天,“生成式AI”带来了类似的认知创伤:AI在知识生产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人类不再是唯一中心,知识生产的主体、过程和价值标准正在经历系统性变迁。这迫使我们去思考知识生产方式是否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有必要提出“生成式理性”这一新概念,用以理解AI驱动下的新型认知模式。它不同于以意识或意向性为基础的传统理性,而是基于海量数据与复杂模型“涌现”或“创造”新知识。与此相应,生成式AI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力,正在重构现有的社会关系。这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亟待研究。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显然有助于审视这场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09
思勉人文讲座第545讲:
网络玄幻小说世界构建聚焦

主讲人:倪湛舸
举办时间:2025-10-23 15:00-17:0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430
主办单位: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主讲人简介:
倪湛舸,芝加哥大学宗教与文学博士,现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2025秋)。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十一世纪批评理论;类型小说、电子游戏与粉丝文化等。
报告内容简介:
玄幻小说把世界划分为天庭、人间和地府。地府与天庭相同,都以人间官僚制度为蓝本,进入以体制为原型的天庭是人间修炼的目标,而地府的功能是清除障碍保障循环,是地府的审判保障了生命有限的凡人能够在死后重新转世继续修炼。 本次讲座聚焦于女频玄幻小说的地府再想象,这些小说不再突出作为男性文化精英欲望投射的女鬼形象,而把故事重心转向地府的官僚机构,这是一种重建性别和其他权力关系的尝试。
10
教育行动与效果研究的概念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主讲人:迪特里希· 本纳(Dietrich Benner)
举办时间:2025-10-23 18:00-20:0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513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迪特里希· 本纳(Dietrich Benner),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荣休教授,德国教育科学协会前主席,在华东师范大学等世界多所大学任顾问教授,是当代的德国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史和教学论等研究领域拥有世界声誉。
报告内容简介:
本讲座将探讨教育行动与效果研究的概念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将普通教育学与社会教育学相结合。
11
人工智能+与中国企业创新模式
主讲人:方颖
举办时间:2025-10-24 08:30-09:3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理科大楼A1514
主办单位:统计学院
主讲人简介:
方颖,经济学博士,目前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与经济学院南强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兼任第十四届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方颖教授长期从事计量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和社会经济政策评估等领域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聚焦工具变量理论、函数系数模型、社会经济政策评估方法、金融计量建模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政策评估以及绿色金融与环境政策评估等研究方向,累计在《经济研究》与Journal of Econometrics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2021年结题)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2025年结题)。
12
文本流变中的信仰与权力——中国诗学的隐性规则
主讲人:吴承学
举办时间:2025-10-24 09:00-11:0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330室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述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及论文多篇。曾获“思勉原创奖”、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等。
报告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在历史上不断地发生流变。对文本流变的考察,主要是基于文献学、版本学的研究方法,并形成学术通例。但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又出现一些超越学术通例的隐性规则。如果把古代诗歌的阅读、接受与传播行为引进文学批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往往在各种异文中,选择更有审美意趣的文本。读者对于作者归属的接受,有一种偏向于选择名家的倾向,权威对文本异文的定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13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物质科学大会
举办时间:2025-10-24 09:00-17:30
举办地点:上海临港中心
主办单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系、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报告内容简介: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Science in Future)”为主题,将于10月24日-26日在上海临港中心举办。本届论坛将汇聚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以及众多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科学家代表等,聚焦全球科技前沿,共同探讨基于未来科学的基础研究、技术突破、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科技治理等重大课题。
14
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除后购房贷款返还的理论分析与法律适用
主讲人:楼建波
举办时间:2025-10-24 09:00-11:0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法学院104室
主办单位:法学院
主讲人简介:
楼建波,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商法方向学科召集人。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物权法研究会副会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商法讲师,伦敦大学商法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在财产法、金融法、商法等研究领域发表中英文专著、教材和论文近百(部)篇。
报告内容简介:
楼盘烂尾后,购房者还要继续按揭吗?根据2020年《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21条第2款,开发商应向购房人返还购房款、已支付贷款本息及其资金占用损失,并向银行返还剩余贷款本金及其资金占用损失;购房人不再对银行承担还款义务。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发布年度1号参考案例等一系列案例发布后,国内学界对免除购房人还款义务的正当性进行了激烈讨论。楼建波教授将争议问题的总结为三个问题:第一,银行请求开发商返还剩余贷款本息的请求权基础是什么;第二,开发商不能向银行返还剩余贷款本息时,购房人责任应如何认定;第三,购房人已偿还的贷款本息由谁返还。楼建波教授将在讲座中从合同解除后的清算切入,检视《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21条第2款的理论基础与适用问题,并讨论相关司法解释间的协同适用关系,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15
文学研究的AI转向与批评范式重构

主讲人:杨革新
主持人:陈俊松
举办时间:2025-10-24 10:00-11:3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外语学院319会议室
主办单位:外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
杨革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戏剧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A&HCl收录)和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ESCI收录)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
报告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以算法生成为核心的AI文学,这一新兴形态对传统文学批评范式提出了根本性挑战。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要素模型在AI文学语境下面临重构:算法逻辑将成为文本生成的决定性因素,文本批评将向算法批评转向。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在此背景下获"艺术家”将变为“人机创作共同体”得新解,AI文学既解构了作者主体性,也迫使批评界重新审视文学性与阐释边界。“算法阐释”融合数字人文方法,将通过量化分析与语义建模实现文学意义的总体性解读。在人工智能时代,AI文学的批评范式重构需以文本为中心,继承传统批评视角的同时,引入跨学科方法,关注人机协作的动态关系、算法伦理以及文学价值的重估,最终推动人类文学与AI文学的共生演进。
16
从经济治理到政治博弈:欧盟经济政策“政治化”的成因、表现与影响
主讲人:王玏
举办时间:2025-10-24 13:00-14:3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理科大楼A416
主办单位: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主讲人简介:
王玏,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师,法学博士。现任国际政治与大国关系教研室成员,兼任中国欧洲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2008-2012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学士及德语辅修双学位,2012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赴法国里尔天主教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参与联合培养。 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一体化、欧洲经济与俄欧关系,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欧盟经济政策“政治化”的成因、表现及影响研究》。在《国际问题研究》《俄罗斯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理论创新与世界意义》《试析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历史逻辑》等多篇论文。
报告内容简介:
欧盟经济政策日益受地缘政治、价值观博弈及成员国内部分歧影响,呈现显著“政治化”趋势。本次讲座将分析其成因如危机应对、大国竞争、民粹主义崛起,典型表现如产业补贴“安全化”、贸易政策工具化、绿色转型泛政治化,并探讨其对欧盟经济效率、一体化深度及全球地位的深远影响。
17
双连续结构多孔材料及其能源存储与转化应用
主讲人:麦亦勇
举办时间:2025-10-24 14:00-16:3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化学楼315室
主办单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系
主讲人简介:
麦亦勇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2001-2007年期间获上海交通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2013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3月受聘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正高)/博导,同年到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交流访问。2018年6月晋升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2023年6月晋升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高分子自组装的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体系。已在Nat. Mater., Nat. Water, Nat. Commun., JAC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被引用13000余次,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2021 Top 1% 高被引中国学者(化学综合);受邀撰写高分子自组装专著《大分子自组装新编》。目前担任SusMat,Nano Research,Molecules,功能高分子学报等杂志(青年)编委。所获荣誉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研究项目核心成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含跟踪计划)、唐立新优秀学者奖、ChemComm Pioneering Investigator等。
18
科学普及:新客体、新媒介、新议题
主讲人:Daniel Raichvarg
举办时间:2025-10-24 14:00-17:0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513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丹尼尔·雷奇瓦格(Daniel Raichvarg),法国勃艮第大学荣休教授;法国信息与传播科学学会名誉主席;法国科学院(EPCC Terre路易斯·巴斯德)项目负责人。 Raichvarg教授在法国巴黎七大获得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传播学、教育学和科学史。先后担任巴黎奥赛大学的高级讲师、勃艮第大学传播学教授,在勃艮第大学创建“知识与信息传播”国家实验室(CIMEOS)并担任负责人,建立了“科学与社会”专业项目。曾任法国信息与传播科学学会两届主席,现为名誉主席。目前担任法国多省以及欧洲委员会“外展项目”评估专员,是科学、旅游、文化、传媒(研究、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国际专家。
报告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讨论,如这种关系所呈现的形式、不同社会角色(如科学家、艺术家、媒体人、博物馆讲解员等)的参与,以及在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所建立的表征。 我们提出的研究取向是基于“大众媒体”具体形式展开讨论,包括流行歌曲、明信画片、虚构电影、戏剧、电视剧、艺术设施等,成为科学技术与公众之间联系的中介。它们很好地响应了科学普及支持者基于数据和科学研究所提出的思想和观点。隐喻游戏、语言转换、笑声、泪水以及情绪响应,共同唤起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的讨论:科学的应用、科学项目的选择、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科学理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但同时这些媒介呈现也引发了新问题:如何评判它们在运展过程中即时构建的表征,以及随着时间推演而构建的表征。
19
王国维与罗振玉交恶探源
主讲人:彭玉平
举办时间:2025-10-24 15:30-17:3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501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彭玉平,江苏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著有《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曾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报告内容简介:
1926年,因王国维长子去世,而引发了王国维与罗振玉近三十年的友情暂告一段落。他们交恶的原因,经过梳理,可以得到清晰的还原。虽然两人最终不欢而散,但王国维与罗振玉的交往,仍是现代学术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
20
ETik和ETik-Shanghai 项目:将教育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新方法,适用于普通与社会基础教育领域
主讲人:迪特里希· 本纳(Dietrich Benner)
举办时间:2025-10-24 18:00-20:0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513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迪特里希· 本纳(Dietrich Benner),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荣休教授,德国教育科学协会前主席,在华东师范大学等世界多所大学任顾问教授,是当代的德国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史和教学论等研究领域拥有世界声誉。
报告内容简介:
本讲座将探讨ETik和ETik-Shanghai 项目,讨论将教育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新方法,适用于普通与社会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将普通教育学与社会教育学相结合。
21
"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变局与社会认知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举办时间:2025-10-25 08:30-18:0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平台机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会议主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变局与社会认知问题。会议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交互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具身性交互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脑机融合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他心问题。
22
战时日圆金融圈的确立、扩张与解体——兼论中日货币战
主讲人:王萌
举办时间:2025-10-25 08:30-10:0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1306室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
主讲人简介:
王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抗日战争史、近现代中日关系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译)著6部,撰写的咨政报告得到省部级以上党政单位采纳10余篇,曾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智库奖项多项。
报告内容简介:
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政当局发动货币战,妄图摧毁中国抗战的金融基础。日本通过构建以日圆为中心的殖民地金融体系,维持日系货币与傀儡货币的价值与流通,并在此基础上大肆“开发”中国沦陷区内资源、略取民间物资,以求实现“以战养战”。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与中共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边币形成“统一战线”,在沦陷区内逐步分解日系货币与傀儡货币的渗透,削弱它们对当地物资的“征发”能力与通货信用,促使日圆金融圈走向解体。
23
第十三届上海市“中华杯”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之“开启幸福之门”心理学社会服务技能竞赛(长三角区域)

举办时间:2025-10-25 09:00-18:0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逸夫楼报告厅/腾讯会议:967-747-855
主办单位: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4
英国藏中国近现代金融档案资料的研究与整理
主讲人:宋佩玉
举办时间:2025-10-25 10:10-11:4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1306室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
主讲人简介:
宋佩玉,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先后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兼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近20项,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6)、第五届金融图书“金羊奖”(2017)、上海市“重点图书”(2022)、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25)。
报告内容简介:
近代中英金融关系是理解中国卷入全球化的核心维度,其影响超越了纯粹的经济领域,延伸至国家主权、制度转型与社会变迁。英国藏中国近现代金融档案主要源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在华运营的外资银行、洋行及外交机构,其内容涵盖账册、信函、报告与合同等,构成了研究中国金融近代化进程的珍贵第三方史料。 长期以来,中国本土金融史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英国藏档案恰恰提供了一个关键的“他者”视角与重要补充。它们详细记录了中外资本互动、国际借款、货币制度改革以及现代金融制度移植的具体过程,为重构更为完整、客观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图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始依据。 系统梳理这批档案的馆藏分布、核心内容与学术价值,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这些跨国文献,对于突破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叙事框架,在全球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复杂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25
基本区分对现代社会教育学和社会工作方法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主讲人:迪特里希· 本纳(Dietrich Benner)
举办时间:2025-10-25 18:00-20:0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513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迪特里希· 本纳(Dietrich Benner),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荣休教授,德国教育科学协会前主席,在华东师范大学等世界多所大学任顾问教授,是当代的德国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史和教学论等研究领域拥有世界声誉。
报告内容简介:
本讲座将普通教育学与社会教育学相结合。探讨教育学的基本区分对现代社会教育学和社会工作方法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26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hastic maximum
principle and dynamic
programming principle
under convex expectation
主讲人:胡明尚
举办时间:2025-10-26 09:30-11:00
举办地点:普陀校区理科大楼A1714
主办单位:统计学院
主讲人简介:
胡明尚,山东大学中泰证券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期望、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随机控制、金融数学等。在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Stochastic Proces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重点专项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27
阿姆莱特与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的改编意识研究
主讲人:隋源远
举办时间:2025-10-26 13:00-15:00
举办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108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隋源远,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日本和汉比较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古代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和歌文学研究》《上代文学》《和汉比较文学》等中日两国学术期刊上刊发过多篇论文。
报告内容简介:
本讲座以贝莱福斯特《悲剧故事集》中的“阿姆莱特的悲剧”为核心素材,结合其他相关史料与莎士比亚的舞台实践,考察《哈姆莱特》如何在继承传奇母题的同时进行结构与人物的深度重塑,特别关注莎士比亚如何在素材的既定框架下,通过语言的细化、心理的开掘与复仇主题的延宕,塑造出与早期版本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与此同时回顾评论史上若干重要解读路径,尝试通过实证研究与文本细读回应这些误读。
预告仅供参考
以讲座实际开展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