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手机进课堂”,“息屏行动”如何才能落实 | 新京报专栏
创始人
2025-10-25 14:57:58
0

▲中小学生沉迷手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图/IC photo

“严禁手机进课堂”,再次引发热议。

据报道,近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提出,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用网习惯。并明确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2024年底,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24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调研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网络用户13.6%日均上网超3小时,4.1%存在重度成瘾倾向。

沉迷网络、手机,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校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堵疏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

正视手机管理的矛盾与冲突

“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课堂”这一规定,引发舆论关注。但事实上,这并非新措施。

早在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就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2021年,教育部再次印发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也就是说,此次教育部再推十条措施,其实是对之前禁令的重申。从现实看,“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课堂”在落实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

不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与开展人工智能(AI)教学存在冲突。随着AI教育的推进,中小学都开设了AI课程,如果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就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电子产品,增加了学校开展AI教育的投入。

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呼吁把“干净”的手机交给学生。但如何做到手机“干净”,把手机变“干净”后,学生还愿不愿意用手机,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上学时不让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与老师依赖电子产品教学、布置作业,则是另一种冲突。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学校教育要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但是,现实里不少老师是通过App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还要求学生上传作业。这就给了学生回家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理由”。

于是,家长普遍抱怨很难管理孩子回家使用手机。如今年年初,各地推进高中双休,就有家长反对,理由是,孩子双休回家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反而是上网、玩游戏“天昏地暗”,家长管不了,亲子矛盾增多。

甚至,一些孩子因为使用手机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父母没收手机或者砸坏手机,双方情绪失控。

这些矛盾冲突,无疑都需要在此次措施落实过程中,予以正视与解决。

家长自己也不能“手不离机”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以及网络、游戏的问题,很多家长与社会舆论都把责任推给网络与游戏平台,没有严格实施未成年人模式,以及防沉迷系统。

这确实有监管不力、平台不负责任的问题,但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一些家长没有履行陪伴职责。一些家长除关注孩子作业外,并不重视孩子其他兴趣的培养。很多中小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之外,消遣与“兴趣”就是宅在家里上网、玩游戏、刷视频。

部分家长自己也“手不离机”,在孩子要求父母陪着一起玩时,父母就用手机、iPad打发孩子。

其二,部分家长也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家长在给孩子手机等电子产品时,要监护孩子使用,在控制使用时间的同时,引导孩子识别不良网络信息,保护自己隐私,避免遭遇网络诈骗、欺凌等,并教育孩子不能在上网时有不文明行为,泄露他人隐私、网暴他人。

但有的家长只管给,而不管监护。还有的家长甚至把自己的手机(账号)给孩子,导致孩子绕过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系统上网、玩游戏。在发现孩子在直播间打赏、给游戏充值后,家长也都主张追究平台责任,认为自己无责。

此次教育部出台的措施,包括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这属于倡导范畴。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就建议开展未成年人“息屏24小时”行动,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

“息屏24小时”的意义,不只是家长、学生一天不使用手机,而是让家长思考如何监护、陪伴孩子,摆脱对网络、手机的依赖。

这也需要学校支持。比如,学校老师仍然给学生布置电子作业,要求打卡,学生和家长怎么“息屏”?

教育部提出,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这与“息屏行动”相呼应。这也需要切实得到执行,否则,“无作业日”与“息屏行动”就会只停留在设想。

教学更需减少电子产品依赖

在AI时代,中小学生不可能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因此,比堵与禁更重要的是疏导。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被学校和家长“管得严”,不准使用手机玩游戏,而在上大学后,家长购买手机作为“奖励”。

这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缺乏网络素养与自控能力,很快就会沉迷网络、游戏,出现心理问题与学业问题。有大学校长就曾在开学典礼上指出,90%学生退学因为沉迷游戏,告诫学生要摆脱沉迷。但在这方面,学生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

为此,近年来大学管理学生出现高中化趋势,有的大学也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但这显然不是办法。

只有从中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与自主管理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对学校来说,要严格手机管理,更要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要在布置作业时,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并指导家长监护、陪伴孩子。

家长也应陪伴孩子一起做家务、阅读、开展户外活动等,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如此家校合力,方能把此次措施落到实处,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护航。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刘军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冷冷冷!较强降雪!今起冷空气再... 今天(25日)起,新一股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我国北方,未来三天北方多地将再度刷新气温新低, 太原、西宁等...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推... 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郝亚娟 夏欣 上海、北京报道 10月24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在...
订婚花彩礼等60余万,共同生活... 为了与女子周某订婚,男子吴某给付女方现金彩礼、见面礼及金条等共计60余万元。但吴某称,双方共同生活仅...
兴智家庭教育:用专业力量,重塑...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双减”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父母意识到...
小学阶段,把5条学霸思维“抄”... 我觉得,低年级真不必把分数盯得太紧。小学就那些知识点,这次95下次100,其实说明不了什么。等孩子上...
警方通报“5人殴打11岁男生” 10月25日,鄱阳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 2025年10月14日,我县双港镇发生一起一未成年人在校外...
安卓支付宝管理系统,功能解析与... 你知道吗?在咱们这个手机不离手的年代,支付宝可是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今天,就让我带你深入了解...
ds系统主题教程安卓,安卓开发... 你有没有想过,手机里的那些神奇功能其实都是隐藏在系统深处的小秘密呢?今天,就让我带你一探究竟,揭开D...
企业家大讲堂第五场开讲 给芯片... 活动现场湖北日报讯(记者马文俊、通讯员林玉霞)10月22日下午,武汉市企业服务大楼一楼,武汉市企业家...
罗云熙新剧《水龙吟》首播热度飙... 等了这么久,罗云熙这部古装大剧终于来了。2023年开机,第2年4月份杀青,好像也才一年多的时间,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