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微信公众号提问
我家孩子自从升入初二之后,周末和节假日几乎被课业填满了。我们既担心孩子休息不好、没有时间锻炼,又怕孩子学习时间少了、成绩出现下滑,怎么样才能从这个困局里解脱出来?
专家观点
北京市八一学校体育中心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黄虹:从事一线体育教学37年,我认为体育锻炼从来不是时间的“掠夺者”,而是破解“精力困局”的“神奇解锁密码”——它能用少量时间激活孩子状态,还能松绑亲子关系,是家校共育的核心抓手。
首先,体育锻炼能帮孩子“释放情绪压力”。很多学生看似坐在书桌前几个小时,实则因精力涣散反复拖延,本质是“身体没激活,大脑转不动”。科学研究证明,每天2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多巴胺分泌,让大脑注意力持续时间提升30%。不少孩子写作业时烦躁拖延,正是精力“超载”的表现,这时家长若逼孩子“继续学”只会适得其反,倒不如先陪孩子做5分钟“家庭小游戏”,比如跳房子、掰手腕等,让孩子情绪快速平复,再回头写作业反而更专注。
其次,体育锻炼能重构“亲子相处模式”。很多家庭目前的亲子交流只剩下“作业写完了吗”这一个问题,其实与孩子一起散步、打球时,孩子会自然分享学校琐事,家长也能趁机了解孩子的情况。对家长来说,锻炼无需“专门找时间”,碎片化场景里藏着大量机会:上下学陪孩子骑车或快走20分钟,路上聊聊日常,既能锻炼又能缓解学习压力;周末带孩子去打羽毛球、踢毽子,用“运动陪伴”替代“盯写作业”的紧张氛围。有位家长曾讲过这样的例子:自己上初中的孩子曾每天写作业到晚上11点,后来调整策略,晚饭后全家下楼散步15分钟,孩子边走边说“数学题好难”,家长趁机疏导,回家后孩子思路反而更清晰。这种“不刻意的锻炼”没占用额外时间,还帮孩子释放了压力。
当孩子时间精力不足时,家长要做的不是“监督锻炼”,而是把运动融入日常,让它成为“喘息出口”。现在很多学生不是时间不够,而是精力扛不住——写半小时作业想玩手机,背5分钟单词就犯困,本质是身体耐受力不足。家长可从“微小时间”入手,帮孩子逐步适应体育活动。例如,通勤路上(10-15分钟),若家离学校近,陪孩子步行或骑车,路上玩“步数比赛”(比如“谁先走到第10棵树”),或“红灯下蹲”(看到红灯做3个下蹲),把枯燥通勤变成轻松运动;家务间隙(5-8分钟),让孩子擦桌子时“踮脚擦高处”练腿部肌肉群力量,整理阳台时“搬花盆配3个深蹲”,既完成家务又碎片化锻炼;睡前(5分钟),陪孩子做“床上拉伸”:平躺抬腿30秒练核心,侧卧转体(20秒/侧)放松腰背,坐姿体前屈40秒拉伸腿部。动作轻柔不扰民,还能帮孩子放松肌肉、提升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