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区,各学校依托丰富的区域资源
通过课程融合、实践拓展
及协同育人等多种途径
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其中,28所思政一体化改革创新基地校
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案例
为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示这些学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
北京五中通州校区
中山街小学永乐店校区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及芙蓉小学
了解其如何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北京五中通州校区
北京五中通州校区整合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漕运码头等实践基地资源,拓展思政实践活动。聚焦“技术赋能、方法迁移、学科融合”三个维度,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模式。


对接大运河漕运码头、西海子公园“三庙一塔”等基地,学生拍摄古建筑和民俗活动视频,借助AI技术添加数字人解说,传播运河文化。结合《大稿改造换新颜》课例,深化乡村振兴战略下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在“重走红色乡村,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中,依托红色宋庄展览馆,采用“沉浸式体验+史料实证+现实关照+活动手册”模式,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


《运河绿赋能思政红》课程中,学生采用“政策-数据-案例”三维分析法,结合国家政策,收集大运河漕运码头周边生态数据,对比案例,提出保护建议,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在《描绘生态底色》中采用的“地理测量 + 政治分析”跨学科方法,调研大运河漕运码头,地理组测量河道宽度与运输效率关系,政治组分析“漕运总督”制度的治理智慧,形成《从运河弯道看中国制度优势》报告。
中山街小学永乐店校区




中山街小学永乐店校区以科技小院为实践阵地,聚焦小蘑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实践、科学探究与乡村观察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和家长合作研究蘑菇营养和种植技术,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知识并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依托富各庄和西槐庄两大科技小院,打造“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联动模式。在富各庄智慧菌仓,学生见证传感器监测、自动喷淋,对比自家种植困境,感受“科技兴农”;化身“研究员”记录生长周期、请教专家、动手采摘,体会劳动艰辛。在西槐庄,了解冰淇淋萝卜年销百万、村集体收入增长,真切感知科技助乡村振兴,让“家国情怀”从文字变现实关注。




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实践成果:语文课上,学生作文表达对农业科技的赞赏和对家乡的热爱;美术课上,学生创作蘑菇主题文创和乡村振兴图景;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讨论如何发展家乡蘑菇产业,并提出实际建议。学生还将所学应用于生活,普及科学种植知识,并成为思政理念的传播者。此外,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设计自动浇水装置,解决种植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责任感。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以潞河中学第一党支部旧址为核心红色地标,系统开发“红色寻根”系列课程,将校史教育、党团队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创新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协同机制,开发家校社共育课程体系,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红色教育,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形成育人合力。与陆航学院、社区、博物馆等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系统开展军事体验、环保调研、文物讲解等实践活动。




组建以思政教师和班主任为核心、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导师团”,定期邀请“五老”进校园讲述革命传统,提升育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创新开发“红色旋律”校园铃声美育课程,将经典红色歌曲融入每日作息铃声,使美育与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芙蓉小学


芙蓉小学师生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我们爱和平”单元为契机,深入学习抗战历史。为解决时间跨度长、难以引起共鸣的难题,学校组织学生前往麓园抗战名将纪念馆进行实地学习。课前梳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知识点,制定任务单;课中“双导师”授课,结合教材讨论;课后学生谈感悟。




以“以赤忱之我,续先烈之志”为主题,开展党团队一体化思政课,助力学生深入学习先烈事迹,厚植家国情怀,将哀思化为责任担当,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通州区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希望各校结合区域文化与实践资源
构建“大思政”格局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夯实根基
本期内容就分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