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不少家长面对表现异常的孩子就会贴上“叛逆”的标签。“叛逆”仿佛成了万能筐,能装下所有让成年人头痛的孩子的问题行为,一些教育研究者也多认同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的“三阶段叛逆期”观点。“叛逆期”便成了一个具有社会普遍认同度的教育命题,公众也习惯性地接受了。
但这种习以为常需要多维甄别。从程度看,孩子的叛逆表现天差地别,有的激烈、有的轻微、有的全无,说明叛逆期未必是前置存在。从时间看,有人过了18岁仍然叛逆,甚至终身如此,可见“叛逆期”无时间界限,只是不同人成长阶段的问题。从标准看,叛逆是相对的,若父母自身有问题,评判标准便会颠覆,只以成年人的判断为唯一标准就会掩盖孩子的声音。
身兼教师、研究者和家长三重身份,我深感认清“叛逆期”真面目的重要性,既有助于直面问题、化解冲突,避免恶性事件,也能改善亲子、师生关系,推动成年人自我提升。
“叛逆”的真面目是什么?表面上看是孩子不听话,本质上是孩子自立意识增强,行为不再符合父母期待。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自立,而自立意味着思想独立,意味着与父母想法不一致。若将这种思维差异定义为“叛逆”,无疑是误读。孩子成长过程中,思想会不断丰富,昔日“乖乖儿”逐渐远去,此时需要的是双方重新接纳、加强沟通。特别是孩子接触广阔世界后,认知带宽需要逐步拓展以适应外界,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碰撞与冲突,所以“叛逆”实质上是孩子成长自立、适应社会、拓展认知、重构自我的外显。
此时,若孩子得不到正确引导,离经叛道的行为便可能凸显。一方面,若父母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不足或无法解答孩子的困惑,就可能带偏孩子;另一方面,父母缺乏良好品性与科学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就会激化矛盾。现实中,“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与问题家庭。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叛逆”是原生家庭无法满足孩子需求或家庭这个第一教育场出现问题的集中体现。
认清“叛逆”真相后,父母和教师可以从七个方面给予引导。一是了解。家长自认为了解孩子,实则不然,若盲目说教容易适得其反,界定孩子“叛逆”前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懂孩子。二是理解。成年人虽经历过童年,但孩子当下的难处可能超出预期,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才能帮到孩子。三是尊重。宠爱、溺爱不是尊重,以爱为名的管控更会适得其反。四是耐心。面对孩子问题,成年人只有自己平静处之,孩子才能慢慢学会管理情绪。五是交心。孩子不愿交流,常因家长只关注学业忽略其兴趣,更没有心与心的贴近。六是激励。与其指责缺点,不如鼓励长处,帮孩子找到优势、定位人生,价值感与成就感是化解“叛逆”的关键。七是自我更新。父母并非天生就会引导孩子,自身若停滞不前就无法滋养孩子,改变孩子要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自身改进一分则孩子受益十分。
“叛逆”并非孩子天生的标签,我们视野中的“叛逆”实质上是在他们人生尚未定型的年龄里,在他们自立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在他们适应社会拓展认知带宽的重塑阶段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家长和教师不能用“叛逆”笼统概括孩子的异常,而要仔细甄别、精准疏导、耐心引导、贴心辅导,还要与孩子共同成长,给他们足够的支持,让他们在迷茫无助时感受温暖、获得力量,找到人生的方向。
(作者单位系玉林师范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3版
作者:陈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