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载体,《玩游戏 学数学》明确指出“游戏的核心是好玩与快乐,强行外加的认知目的会伤害游戏本质”。小学低段到初高中,游戏形式从动作游戏逐步过渡为思维游戏,其核心逻辑是否一致?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共识是否属于“外在强加的认知目的”?不同学段的游戏教学该如何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围绕这些关键问题,晓颖、王校、亚男展开深入研讨。

晓颖:小学低段是动作游戏,到了高段初中变成思维游戏,既然是游戏那么我想它们的核心应该是一样的!《玩游戏 学数学》总册书本上说:“”游戏本身是好玩,是它能够带来的快乐,任何强行外加的认知目的都是对游戏和游戏者的伤害,认知目的最多只能作为游戏的额外奖赏。
我存在一个疑问:我们现在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挑战单,都有明确要达成的目标和共识,这些目标与共识是否属于“外在强加的认知目的”?
对此,我有一些个人思考:一个认知目的是否为外在强加,并不取决于是否预设了该目标,而关键在于达成目标的途径。如果通过富有挑战性且能吸引孩子的挑战单,以及课堂对话的形式,让孩子在思维游戏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那么这样的认知目标就不属于外在强加,而是符合游戏本质的;但如果课堂对话设计得不够好,或者孩子在完成挑战单时没有主动投入思考,最终需要我主动向他们灌输大量知识点,那么这样的认知目的就属于外在强加。这样达成方式,是否属于同样要达成的临时性共识?但第二种方式,是不是其实变成了外在强行的认知目的?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外在强行的认知目的,以及对初高中思维游戏的理解是否合适。
王校:首先,你刚才第一部分描述的游戏,也是偏低段的; 其次,你刚才说到从小学高段到初中、高中,游戏从动作游戏转变成了什么?动作游戏和思维游戏其实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
游戏一定有游戏者,对不对?所以首先要转向儿童中心——游戏者、游戏主体,一定是学习者,是儿童。这就直接涉及到:儿童怎么玩游戏?儿童都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入游戏场域,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冲突,之后通过对话解决冲突、达成共识,进而提升玩游戏的水平。这一点是相通的,不管是低段、中段,还是初中、高中,都是如此,核心都是转向儿童中心或者说学习者中心。只不过,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在越低段,动作游戏可能占主导,但强调动作游戏并不意味着没有思维游戏。
一开始,儿童擅长用手、身体思考,还不太擅长用大脑思考,但不擅长不代表不需要。就像怀特海所说,数学是深奥的,这毫无疑问,但数学不能用难易程度来描述。为什么?因为难易程度是客观标准,我们不能说小学低段的数学简单,初中、高中的数学就难。比如我出试卷时,故意把题目变简单,或者故意为难学生把题目变难,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为这都是在用外在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但如果回到学习者的心智发展规律来看,数学的深奥性体现在专业性上——成熟的数学思考者或职业数学家,能自如运用抽象数学观念解决复杂问题,这个过程就体现了数学的深奥性。
但问题在于,数学的深奥是一个发展过程,成熟的数学家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不是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要求。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谈数学的难易(客观标准)是要批判的,从学习者角度说数学深奥也不对,因为我们不能要求小学阶段的儿童像职业数学家那样展现数学的深奥性和专业性,这不合理。那是未来要培养的“参天大树”,而当下儿童是“种子”,关键是要遵循种子的生长规律来引导他们学习数学,这和我们说的从动作游戏到思维游戏是高度一致的。
你现在教初中,刚才说的做法很好,每节课都有挑战单,对不对?正常情况下,孩子做挑战单,就是用已有经验去探索问题,在独立探索中遭遇认知冲突。我们把典型的冲突任务挑出来,课堂围绕它展开对话、达成临时性共识,之后再做课后练习,这其实是狭义的迁移应用。而广义的迁移应用,是让数学观念结合实际问题,毕竟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要和孩子的生活、生命、现实世界建立联系。这就是小学高段、初中、高中应该进行的思维游戏,它和低段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动作游戏过渡到了思维游戏,和怀海说的专业性不太一样,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核心都是从知识中心转向儿童中心,不同之处只是因为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有差异。所以这也能很好地说明你刚才提到的认知目标:通过思维游戏达成的认知目标,肯定不是外在的。
但如果像现在很多学校那样,强行灌输概念、公式,然后花大量时间操练,试图用操练代替建构,忽视或压缩建构过程、放大操练过程,哪怕最后有些孩子能取得不错的分数,达成的也只是外在目标。
从哲学上讲,这叫“英雄尽气”,很多考上清华北大的人其实就是这样——拼搏时用尽了“气”,考上后这股气就燃尽了,虽然数学或成绩很好,但会感到迷茫,并没有产生对数学的热爱。比如陶哲轩,当年也是奥数金牌获得者,现在还不断有新成果,但和他同时期的国内、亚洲奥赛金牌获得者,现在在哪里?这很荒谬。
亚男:你刚才说的是高段,那小学低段尤其是学前阶段,游戏真的没有任何目的吗?肯定还是有目的的,比如我们设计的这些游戏,目的不就是培养孩子的基数观念、序数观念吗?但又好像不能有目的,就是单纯让孩子玩。
只要你有一点点想纠正他观念的想法,他就不玩了,因为不同阶段的游戏者,当下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比如初中生,不认同别人的观点时,会理性倾听,对比自己的原有认知,再进行反驳、对话或认同;但学前班四五岁的孩子没有这个能力,你甚至没说他错,只是像我昨天那样说“来看看妈妈怎么分类的,你能猜猜吗”,她就生气了,说“我不跟你玩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低段游戏不能有任何目的,哪怕你隐藏得很好也不行。
所以低段和高段因为游戏者不同,“是否有目的”没有标准答案:说没目的吧,游戏设计本身是有目的的,但玩的过程中要抛开目标,专注于玩本身;而初中、小学高段、高中,肯定是有目的的,不能想说啥就说啥。想到王校一次教研时说,小学低段(一年级到二年级),每节课、每一章的三维目标,都要极其谨慎地思考,可能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