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飞
近日,河南漯河舞阳县刘庄村爱心幼儿园因餐饮式教学火出圈。筛麦子、和面、擀面条、做烧鸡,5岁孩子的生活技能甚至超越爸妈,被网友戏称为忙到没空哭的幼儿园。
这家幼儿园并非孤例。网上,有网友分享“孩子发烧不肯请假,因为影响掌勺”“孩子晚上吵着要早点睡觉,因为明天还有一堆活儿要干”。生火做饭、喂鸡喂鸭、缝缝补补……吃苦幼儿园在多地悄然兴起,不仅悄然重塑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知,也引发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
一
长期以来,一些人把幼儿园当成人生起跑线,超前灌输小学知识,违背教育规律。而吃苦幼儿园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切中了当下教育痛点。
缓解对功利教育的焦虑。吃苦幼儿园让孩子体验劳动、学会生活技能、回归成长本真,恰恰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命题,缓解了公众对教育内卷的深层焦虑,让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起点与终点,对教育产生更加清醒的认知。
唤醒对童年异化的反思。70后、80后的童年,是在田野里追逐嬉戏,是和朋友们一起捉迷藏、玩泥巴,享受童年的快乐。如今的孩子,常被电子设备困住,或者是在兴趣班、培训班中度过。而吃苦幼儿园把教育延伸至生活现场,让孩子在喂鸡、做饭中感受快乐,更能体现生活实践的育人价值。
引发对教育本质的共鸣。吃苦幼儿园不只是培养能力,更是塑造品质,让更多人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作为成年人,对教育有着更加理性和成熟的理解:学习知识是必需的,但是学会生活更重要。吃苦幼儿园的教育实践,符合人们对完整人格与健全生活的期待,能够形成社会认同效应。
吃苦幼儿园切中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切呼唤,也寄托着对回归本真的深切期盼。
二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吃苦幼儿园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但吃苦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核心,劳动教育也需要把握好度。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成长,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或追求形式,更不是为了拍视频出圈。具体操作中,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避免将劳动异化为表演或负担,让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重在教育,应量力而行,强度适当。引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项目,确保劳动是体验而非负担。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引导,不因强度过重而挫伤孩子的热情。
劳动教育的效果有目共睹,势必有更多人借鉴。这就很容易产生新的焦虑,若是劳动教育异化成“我家孩子会做馒头”“他家孩子会织围巾”的竞赛,就会背离育人初衷。因此,教育者和家长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与定力,坚持教育的初心与温度。
三
吃苦幼儿园好评如潮,在江苏徐州、四川宜宾、湖北武汉等地也均已有过实践案例,其能否在更大范围推广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城市与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家庭的认知水平各异,对吃苦幼儿园也不宜盲目跟风。
在有的地区,升学焦虑尚未消解,许多家长仍认为做饭种菜不如做题学习。此外,安全与健康也是普遍关心的问题,家长能否理解和接受,成为推广劳动教育面临的首道门槛。因此,幼儿园必须建立健全安全防护机制,加强风险评估与过程监管,消除家长的担忧。
教育实践需要场地、师资等基础条件支撑,现实中,不少幼儿园受限于空间与资源,难以开展多样化劳动活动。尤其是城市幼儿园,空间有限、安全规范严格,开展劳动教育实践难度更大。因此,各地幼儿园应理性看待、谨慎对待,因地制宜、因园施策。
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幼儿园,而应贯穿教育全过程,延伸至家庭与社会各方面。但事实上,进入中小学后,相关劳动课程缺乏系统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吃苦幼儿园的持续推广。这需要建立衔接机制,让技能学习贯穿教育始终,成为受益终身的习惯与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而这些,正是一个人内化的素养与能力。由此看来,吃苦幼儿园正是在为孩子积累这些剩下的东西,或者它不是完美答案,却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