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家长,以及曾经的学生们,请准备好你们的降压药。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教育管理中那些让人啼笑皆非、血压飙升的“神奇”操作。如果你感觉胸口气闷,别担心,那是共鸣的力量。
事情源于一位网友的留言,内容之“炸裂”,让我反复确认了三遍这真的不是段子:
“我们学校每节课都有教务处的老师从后门潜入,像‘特工’一样侦查。目标不是恐怖分子,而是打瞌睡的学生。一旦发现‘目标’,立即手机拍照取证,然后—— 扣任课老师的绩效!”
你没看错,学生上课睡觉,不是学生的问题,不是昨夜游戏打太晚的问题,而是讲台上那位老师的“全责”。在这种逻辑下,老师不仅要备教案、上课、批作业,还得兼职“人体闹钟”和“咖啡因”,确保台下几十个大脑同时在线。否则,工资单上见。
这还没完,更魔幻的在后头:
“某校一位老师因个人作风问题(嫖娼)被抓,他所在的整个学校, 3年内被取消评优资格。最终,每位教职工到手的绩效至少损失3000元,全校加起来, 损失超过45万。”
一人犯错,全校连坐。这熟悉的“连坐法”,让人瞬间穿越回秦朝。那位犯事的老师自有法律和纪律处分,但他的上百名勤勤恳恳的同事何辜?他们早出晚归,教书育人,最后却要为一个人的错误共同“买单”。这45万,买走了公平,也买走了集体的士气。
还有“家长不戴头盔,扣班主任绩效”,更是将这种“跨界连坐”发挥到了极致。班主任的手,原来已经长得可以伸到学生家门口,去给家长的电动车“上锁”了。
这些现象背后,暴露出的是一种简单、粗暴且懒惰的管理逻辑:
我们来开一个“奇葩规定博览会”,看看还有哪些“杰作”:
那么,出路在哪里?
好的管理,应该是激发善意和潜能,而不是制造恐惧和对立。它应该: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这一切奇葩规定的本质是“管人”。当我们的管理者和制度,把老师和家长都当成了需要严防死守的“贼”来对待时,我们离真正的教育,已经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