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常常感觉,腻得烦。
把孩子推开,他又马上凑过来,要拥抱。
当你到了五十岁之后,孩子也慢慢长大了,或者已经成年,陡然发现,孩子和自己不亲了。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是的,孩子要远行,这无法阻挡。但孩子和你的感情也疏远了,你是无法接受的。
情感的冷淡,比空间的距离,更加残忍。
为什么孩子和你渐行渐远?树叶不是一天黄的,人心不是一天凉的。
《陪你一起长大》剧照。

很多父母,不懂得正向回应。
刚刚生下孩子的时候,初为人父母的你,真的好开心。
你拍下孩子的一举一动,发朋友圈。每一个点赞,你都认真回复,觉得那是一种骄傲。
你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这是公交站,这是站牌,这是某某字;那是一棵树,樟树,大大的樟树。
对一个懵懂的孩子,你有足够的耐心。
但是到孩子几岁的时候,你的态度悄然发生改变。
放学路上,孩子兴奋地告诉你:“妈妈,今天我们体育课,跑了五十米。”
你说:“看看你,一身的汗,还跌跤了,多脏。”
孩子又说:“妈妈,我们班的小王,居然跑了第一。”
你说:“以后少跟小王在一起,他是一个很捣蛋的男孩,他的爸爸妈妈都不学好,还穷。”
孩子再说:“告诉你一件好玩的事,妈妈。”
你不耐烦了:“别说了,赶紧回家,冲洗一下,待会我还要加班。”
看起来很寻常的对话,活生生把孩子的“分享欲”打下去了。
多年以后,孩子在你面前,变得一言不发。就在孩子到高中的时候,也许他的事情,你一点都不知道。问,孩子也不说。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爱,就是正向回应。而你,却给了反向回应——把孩子要说的,要做的,按下去了。
对孩子的问题,言语,父母总是故意跳过去,不搭理,或者打断,听得不耐烦,答非所问,换话题......这些都是反向回应。
父母所有的回答,不是孩子预期的,想要的。孩子就肯定没有积极性了。
正如鲁迅在《过客》里写的:“他也就是叫过几声,我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

要回应,更要好好回应。
“一句无心话,得罪有心人”,这不是大人才有的情愫,孩子也有。
孩子一开口,就是有所期待的,有一些小心思。
父母的回应,满足了孩子的小心思,这就促进了关系。
回到上一段的“放学场景”,看如何好好回应。
孩子兴奋地告诉你:“妈妈,体育课,我们跑了五十米。”
你说:“你的成绩怎么样,一定还不错吧。”
孩子说:“抱歉,妈妈,我跌跤了。”
你拥抱孩子:“看,把我的宝贝跌成什么样子了。回家洗一洗,再吃个大鸡腿,又会活蹦乱跳。”
孩子说:“妈妈,小王跑第一名了。真厉害。”
你说:“这个男孩,真的励志,我们要学习他。”
孩子又说:“妈妈,有好玩的事。”
你说:“快点告诉妈妈,有多好玩?”
一路上,孩子和你有说有笑,回到家,该干嘛干嘛,吃过饭,你去加班,孩子写作业。但这一天,孩子有好心情,感受到了妈妈的爱。
父母和孩子,将心比心,彼此的回应,就会恰如其分,孩子一直和父母分享,也对父母信任。

懂得“弃猫效应”,亲子关系是可以挽回的。
父母五十岁之后,和孩子已经渐行渐远了,怎么改变呢?
也不要坐以待毙,暴跳如雷,道德绑架。还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做。
心理学上,有一个“弃猫效应”——一只被主人遗弃的猫再次被收养时,它会表现得特别乖巧。它之所以会有这样,是担心再次被抛弃。
孩子刚刚成年,并没有定型,再次把关系变得亲切,这完全是可以的。
和孩子长谈一次,发自肺腑地说一些家庭情况,父母的期待;也听一听孩子的安排,人生目标等。一次谈话,可以把关系挽回一半以上。
也给孩子就业、恋爱、读书上的鼓励和引导,顺着孩子的做法,去做一些帮助。关系又会挽回很多。
孩子有了对象,那就把其对象视如己出,这孩子一定会很满意。大家的目标,很快变得一致。
打心眼里说,孩子也怕自己成年后,被父母再次抛弃。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和父母和解。父母主动的沟通,也符合孩子的意愿。
把关系改变之后,再去做一些正向回应,那以后的家庭关系,就不会走散了。

李玫瑾教授曾说:“亲子关系就像银行,小时候存够爱,长大才能取利息。”
父母和孩子,千万不要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
亲情可以变得淡淡的,但内心一定要自始至终暖暖的。
只要父母给的,是孩子需要的,那给得越多,亲情越温暖。当然,不是无休止给,不是溺爱。
父母的下半生,和孩子的关系如何,是否尽孝,是不是常回家等,多半是上半生的积累,别知道太晚。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