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块链技术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近日宣布,基于持续无保留的软件代码开源策略,自主领先的“长安链”区块链技术体系首次深度公开其芯片核心技术,致力于构建全球首个“软件+硬件”协同开源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生态。
随着区块链生态网络的快速扩张,链上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传统通用硬件在处理区块链数据流通和运算时逐渐显现性能瓶颈。行业专家指出,安全需求与信任机制的建设迫切需要软硬件协同发展的技术支撑,推动区块链芯片技术开源开放已成为全行业的共同期待。
“长安链”技术体系由区块链底层操作系统和专用芯片组成,自研发初期便确立了“软硬协同、开源开放”的发展路径。其专用芯片通过优化数据流通和运算效率,使区块链网络性能提升20倍,有效突破了超大规模应用的性能限制。软件系统方面,300余万行代码已全部开源,构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区块链开源社区,支撑金融、贸易等国家重大数字工程,连续三年占据国内市场首位。
此次深度开源的核心是区块链专用计算硬件开放架构BUDA(“菩提”),包含硬件抽象层和硬件计算层两大核心组件。硬件抽象层定义了开放的功能设计与接口规范,覆盖软硬件交互、通信调度、数据转发等关键模块,使不同区块链软件平台能够调用“长安链”的硬件加速技术,推动全行业共享性能与安全提升的红利。硬件计算层则开源了“智能合约硬件沙箱”技术,为行业提供了可定制化的硬件开发基础,支持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设计高性能区块链硬件产品。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表示,软硬件技术的开源开放将有效解决区块链领域发展不平衡、互联互通效率低、大规模应用受限等问题,为构建超大规模区块链网络、实现数据安全可信流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区块链应用生态,也为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