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包括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等,这些措施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显示了多层面、多手段消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意识和决心。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强调,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这一结论有着诸多事件和现象的支撑。2020年12月,南都民调中心曾发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中小学生有心理困扰。2023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提案》指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涉及的原因、社会背景比较复杂,要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十分不易,意味着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制度和机制,常态化落实,为每一个阴影中的孩子“打开灯光”。
帮助孩子解开心理上的疙瘩,先得明白孩子在想什么、遇到了什么坎。以厌学现象为例,看上去这是学习方法和成绩不佳导致的常见问题,实际上在厌学表象的背后,是一些孩子心理上出现了波动。这种波动源于多种因素,例如突遭变故、性格孤僻、情感失落、长期睡眠不足等。当然,诸如悲观厌世、消极处世等类似问题,也是各种压力积压、多重力道作用的结果。而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则容易造成孩子心性突变、行为古怪的后果,例如一些孩子受到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思想的影响,追崇网红、沉迷游戏,甚至对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艳羡不已,造成三观和人格的“裂变”,成为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坏孩子”。
针对中小学生群体存在的复杂心理问题,从家长、校方到政府部门,应当围绕“真问题”共同解题,一以贯之地实施。一方面,只有看到病灶所在、发现孩子内心的痛苦、感受到孩子的期冀,方能提出针对性的、科学的“解扣子”方案,击中症结,让孩子们身心得到“解放”。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十条措施不仅主打一个“减压”,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身心建设,显示出及时性和必要性。切勿小看让孩子“动起来”、睡够觉……很多时候,情绪的“魔鬼”就是在孩子身心极为疲惫、极为涣散的状态下乘虚而入的;另一方面,心病还得心药医,消除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本质是进行情感连接,以关爱融化心中的冰团。
为此,更加用心关注孩子的情感脉络,以和孩子平等相处、友善相处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节,变得更加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最考验家长和教师的是耐心。面对不同人群的“成长的烦恼”,只有把孩子视为“一棵树”,时时保持一份宽容和期待之心,才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提供持久的精神养分和动力。□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