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丨争抢职场“早鸟票”?实习须回归科学与理性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更早、更频繁地走进职场:有人从高三的暑假就开始实习,走进大学校门时已有4段实习经历;有人为了满足“每周到岗3天”的要求,大一就逃课去实习;有人在竞赛、实习、论文、绩点之间多线作战……大学生“实习前置”现象愈发普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985”“211”院校应届生中,大一或大二启动实习的比例达41.1%;普通高校学生这一比例更高,达到59.5%。
以往,实习通常是在大学教育的“收官阶段”进行的——学生在完成主要课程后,利用大四相对空闲的时间走进职场,体验工作环境、积累工作经验。但如今,实习不断被“前置”,一些学生从大一开始,便频繁奔波于课堂与职场之间。

职场“早鸟票”到底要不要抢?“实习前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工作经验、提前了解行业情况,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比如,不少学生难以兼顾实习与学业,缺课、逃课现象频发,不仅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精神上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同时,伴随“实习焦虑”,诸如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链日渐滋生。
表面看,部分大学生“实习前置”是提前规划、未雨绸缪,但更深层的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错位,以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正因此,不少学生才将“实习”视为弥补现实差距、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非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焦虑可能更严重,于是寄希望于用实习数量补一补短板,进而提高个人简历的“含金量”。
当前,不少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努力探索拉近课堂与职场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多种途径将就业导向融入培养全过程——有的高校着手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学科设置,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接轨;有的职业院校探索“校长围着厂长转、专业围着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的培养模式,直接把企业生产线引到学校,让学生按照生产流程进行实训;还有一些高校配置学校、企业“双导师+双平台”的联合培养机制,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确保实习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具备实际锻炼价值……这些做法为破解“过度实习”“过早实习”等问题,提供了更治本的解题思路。
要避免学生陷入“过度实习”“过早实习”的无谓内卷,有关部门也应强化监管责任,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为实习生营造科学、公平的实习生态——不要为了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刻意制造焦虑,引导学生过早实习、跟风实习。
大学生则应认识到,“过度实习”“过早实习”未必真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多元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塑造个人竞争力更需要清醒的认知与持续的成长。在学习阶段,要在实践与学业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让实习成为理论知识的“试验田”,为个人发展校准方向。
推动实习回归理性和科学,回归其原有的定位、价值和意义,是各方应该努力的方向。
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图片来自新华社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