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在独自玩耍,而其他小朋友三五成群,有说有笑,作为父母的我们,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担忧。孩子似乎不太能察觉他人的情绪,这并非是他不愿,或许只是他尚未学会如何观察和感知。

孩子并非天生就懂得体察情绪,这项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像播种一样,一点点地引导和培养。与其反复提醒“你要考虑别人”,不如带他做一些有趣的“情绪观察练习”,把抽象的感受变得具体而可见。
我们可以先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一起读绘本时,不只关注情节,更可以停下来,指着画中人物的脸问:“你看,这个小熊皱着眉头,你觉得它现在是什么心情?”或者在外面看到其他小朋友时,轻声和他讨论:“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妹妹蹦蹦跳跳的,你猜她是不是很开心?”这样的提问,能帮孩子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慢慢转移到他人的表情和动作上,这是共情的第一步。

在家里,我们也可以玩“情绪猜猜看”的游戏。由家人做出高兴、惊讶、伤心等表情,让孩子来猜。甚至可以互换角色,让孩子来做表情,我们来猜。这个过程充满了趣味,却能让孩子在笑声中明白,原来眉毛、眼睛和嘴巴的细微变化,都藏着不同的心情故事。
当孩子开始尝试描述情绪时,无论他的表达是否准确,都请先给予肯定。我们可以说:“你注意到姐姐不说话是因为难过了,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鼓励会让他觉得,关注他人的感受是一件被欣赏的好事,他会更有动力继续这样做。
培养共情力,就像呵护一棵小树苗,它需要的是阳光雨露般的日常浸润,而非疾风骤雨式的说教。当我们耐心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感受,他内心那份善良与敏感便会悄然生长,最终成为他与人相处时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