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 “分数焦虑” 与 “情感饥渴” 的真实博弈。
从频繁请假、手术休学,到确诊焦虑抑郁、拒学拒谈,孩子用身体和情绪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而父母从 “物质富养” 到 “情感缺位” 的养育模式,恰是问题的根源。幸运的是,在果壳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下,这个家庭开始了一场 “从零开始” 的情感修复。
以下,是这个家庭在指导下,完成从 “焦虑对峙” 到 “温暖同行” 的蜕变故事。它或许能为那些在高三迷雾中徘徊的家庭,点亮一盏重新看见 “爱” 的明灯。
(以下内容由孩子妈妈自述)
01.
离高考不到100 天,儿子的书桌却积了灰。
这是他休学在家的第二个月,这期间每天看着没什么精神,死气沉沉,一提起“高考”“学校”相关的话题,他就皱眉头一脸烦躁,有时候还会冲我们发火。我因为不去上学的事发过几次脾气,总感觉他情绪比我更激动,大半夜还睡不着觉。
说起来,孩子以前挺懂事的,两个姐姐出嫁后,家里就剩这一个儿子,我和孩子爸爸就想着多赚点钱供他读书,物质上没委屈过他。他之前学习也用功,在县城重点高中能考500 分左右。
去年11 月开始,他就频繁请假,说累、身体不舒服。今年 3 月因为身体原因做了手术,术后去学校只待了两天就不肯再去了,说在教室心慌、难受。我带他看心理医生,说是有焦虑抑郁,我们就不敢再有什么动作了。
身体的病尚且能治,心理的病要怎么治我毫无头绪。做了很多功课后我们找到果壳心理,才开启了这段“看见孩子、修复关系” 的旅程。
02.
和张老师首次沟通时,孩子的状态还令人揪心,作息混乱、每天凌晨才睡,白天精神萎靡,而且几乎不跟我们沟通,反而总是对着AI倾诉心事,有一次我看到他问AI “高考失利怎么办”。
之前我们一直相信读书是普通人翻身的最好途径,对孩子能考上好大学确实是有执念的,连过年发红包都会特意发“211”,学习是忙碌之余我们和孩子谈论的唯一话题。
张老师跟我说:“孩子的厌学是情绪积压的外显,先解决情感联结,再谈学业。” 建议我们 “三不提”(不提学习、学校、考试),尊重他的兴趣(如邀请做饭),让孩子感受到 “被接纳而非被要求”。
这一阶段,我们意识到:多年的物质满足,竟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情感滋养—— 他的敏感与焦虑,源于家庭中 “爱” 的表达错位。

03.
看见情绪,用看得见的行动接住情绪,那么亲子关系的改善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张老师指导下我们做父母的在改变,孩子也慢慢愿意尝试了,大概是指导半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主动做蛋糕,说自己找到成就感,还开玩笑说要把做的甜品放到店里卖。
张老师说“生活中的小成就,能重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让我们继续保持跟孩子的这种互动。
我们不再唠叨学习,而是陪他烘焙、骑行,亲子互动从零到多,孩子状态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平稳了。孩子在“被需要” 中找回自信,逐步瓦解对学业的抗拒。
有一次姐姐跟他聊天不小心提起补习班,孩子也没有像之前那样过激反应,反而是说“去试试”—— 这是他对学习的首次主动回应。

04.
孩子的返校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没有立刻把孩子送回去,而是建议他现在家里适应下,这样避免了“强行返校” 的二次伤害,让孩子以 “主动者” 而非 “被迫者” 的姿态回归校园。
在张老师跟我们说过之后,全家都很默契的没再提回学校的事。有一天孩子自己提出回学校说:“在家无聊,想上学。”
孩子主动搬书本到书桌,按学校节奏作息,在家写起了卷子。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真的想落泪,真切的感觉到孩子离返校不远了。我立马跟张老师反馈,张老师说我们支持他的自主学习即可,别去强行干预进度。
我们只需默默准备学习用品,不用追问“学了多少”。他慢慢重新建立了对学习的掌控感,跟我说让我联系老师要回学校,现在孩子已经回学校大半个月,已经投入到高考复习中,他说内心不内耗,不焦虑了,只想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拼一把,哪怕成绩不好也不遗憾。
我们不再紧盯分数,而是关注他的情绪:“累了就回家,爸妈永远在。” 这种 “无条件的支持”,让孩子彻底卸下心理包袱,以从容心态面对高考。

05.
我们家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家庭的缩影:忙忙碌碌中,把孩子的情感需求“晾” 在了一边,这种情感忽视孩子之前或许还可以忍受。
但到了高三, 那些被学业压力掩盖的亲子问题,在高三的紧张氛围里,像被放大镜照见 —— 孩子的敏感、父母的疏忽,在 “分数焦虑” 下愈演愈烈。这时候想要解决孩子问题,就不能只去解决孩子问题,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最后想告诉所有中高考家庭,别让高三的压力,压垮了亲子间的爱。这一年,我们和孩子一起,修炼的不仅是学业,更是“如何爱与被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