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对于高校教师群体,多项国家政策文件均要求全面评价教师教学成效和科研成果,扭转轻教学、轻育人等不良倾向,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弊病。
例如,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包括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确定评审办法;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等。
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改革聚焦“破五唯”核心,不少985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科研考核中均推行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创新评价方式。
倡导“代表性成果”,中国农大评教授不看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于2019年发布《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贡献奖励办法》,确立以破除“四唯”为导向的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评价标准。具体包括:重大科技成果奖项、基础研究或关键技术突破、人文社科重大成果、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国家战略的突出贡献。奖励实行校院两级分配机制——校级奖励由科研院组织专家评审,重点奖励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院级奖励由各学院自主制定方案,体现学科差异并备案。这一办法旨在构建以贡献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在校级奖励制度基础上,学校引导二级学院在绩效分配中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激励教师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和投身社会服务。例如,学校资环学院就将教师全年驻村天数纳入了工作量考核指标。
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学校也突出这类有价值、有贡献的教师“代表性成果”,构建了以创新能力、价值创造及实际贡献为指引的评价激励机制,聚焦教师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
中国农业大学通过构建分类评价体系推动职称评审改革,将“代表性成果”作为核心标准之一。学校人事处处长隋熠表示,“改革后,学校摒弃单纯的论文导向,重点对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引导教师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贡献度。”
例如,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中,学校规范学术指标使用,增设农业特色类评价指标,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引入校外同行专家评审,并立足学校农科特色,设立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教师岗位,单列该系列二级、三级岗位,引导教师深度投身社会服务,破解乡村振兴一线难题,推动行业产业进步,逐步构建起农业特色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周期长、见效慢、经济效益大是农业研究的显著特点。以“代表性成果”评上二级教授的何雄奎表示,这样的改革,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发展规律,更能发挥农业研究的社会价值。
分类评价,上海交大鼓励人尽其才
在人才评价上,上海交通大学则秉持“分类发展、多元评价”的理念,持续深化教师分类多元评价改革,畅通各类人才发展渠道。
学校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框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设计差异化发展通道。形成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实验、工程、党务、思政、高教管理、图情、出版(期刊)、档案文博等19条“赛道”,为教师打造精准发展路径。如该校实验员饶群力凭借设备创新服务科研攻关,获评研究员职称;设计学院王云因主持多项城市景观实践项目,突破论文限制晋升正高。另外,学校还特别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乡村规划等特色赛道,对实践成果突出者实行行业影响力评价标准,使长期扎根基层的研究者也能脱颖而出。
上海交通大学同样倡导“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了“代表性成果+长周期考核”并重的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帽子倾向。代表性成果评价充分尊重学科差异,对于人才的评价不再单纯依据课题、论文或者奖项,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岗位实绩。例如,有教师扎根洱海治理16年,以持续环境修复实效获评学校“首席研究员”;还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经教授会议、外部同行评议、校级评审会议等评审程序后,最终晋升为成果转化系列研究员。
学校推出一批自主创新研究计划,为科技人才打造弹性评价体系。在一段时间内,学校不对科研人员设考核指标,激励他们大胆创新,并对经费管理采用充分放权的“包干制”,为其提供最大支持。
此前,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时表示,研究院将最大限度为人才松绑,实施基于国内外同行评价的长周期(10年或以上)学术评价。期间,学校安排1~2次阶段性学术回顾。不考核具体的学术产出或成果发表,主要了解“相辉学者”的当前工作状态与进展,关注其能否指引后续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或为后人少走弯路提供指引。
另一所985高校,四川大学近年来也坚持分类评价管理,创新教师评聘方式。该校按照人文社科、理工医、交叉学科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等,将职称细分为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科研为主、临床医疗、教学服务辅助等17个系列,制定不同评价标准,为教师提供相适宜的个性化发展通道。为了提升同行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校着力建设专业齐全、结构合理、权威公认的高水平同行评议专家库,(截至2024年3月)入库专家已达8000余人。
此外,学校明确表示,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建设、国家战略发展等方面成绩卓越的优秀教师,实施破格晋升制度,不受学历、资历、业务条件等限制。
回归教学,凭“教”晋升
四川大学对在教育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实施破格晋升的规定,正是教育部倡导大学“以本为本”,确立本科教育中心地位的体现。
上海交大在职称评审改革中提出,鼓励高层次人才多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并注重实施包括同行专家、学院领导、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在内的教师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注重教学效果,落实改进举措,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早在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借助该校职称改革的东风,未发一篇论文仅以教学业绩晋升为教授。这一案例曾引发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的热烈讨论。
对于这类“教学专长型”教师的评审,高校的难点在于如何衡量“教的好”。南京林业大学规定对这类教师的评价不看论文,只看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评估包括三部分: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
其中,同行评价由本校教师和督导组听课、打分完成。学生评价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过去五年的毕业生反馈情况。专家评价则由学校邀请校外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组成评审团,抽取被评教师的课堂视频,评审团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先进性、师生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裴金萍,同样以“0论文但教学成绩斐然”晋升教授。
这所985高校在职称评审改革中坚持分类评价原则,设置了教学为主型教师序列,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该校人事处负责人表示,职称评审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打破了“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桎梏。
学校职称评审办法规定了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包括课时量、教学水平考核要求等)、任职年限、学历要求等,但同时强调,对于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可突破任职年限、学历等资历限制,通过标志性成果等通道申报职称。
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从关注指标转向科研成果落地,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在持续深化。在“破五唯”背景下,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将代表性成果、育人实效、社会贡献等纳入考核维度成为高校改革关键。长周期评价、代表作制度等创新举措则能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专注科研。通过制度设计激发教师积极性,推动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这或许是各大高校的关注点,也是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网站.
[2] 选拔多面手,田间见真章. 《中国教育报》. 20250220.
[3]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上海交大深化教师分类多元评价改革纪实. 教育部网站. 20231231.
[4]四川大学完善评价机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网站,20240307.
下一篇:“同心家长学堂”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