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红利”在高考地理中的考查,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与时俱进的热点话题。它完美地结合了人口地理、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等多个模块。

下面我将为你系统梳理“人才红利”的考点、分析框架和答题要点。
一、 核心概念:什么是“人才红利”?

首先,要准确理解其内涵,并与相关概念区分。
1.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它主要强调的是劳动力数量的优势。
2.人才红利:指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即人力资本),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它强调的是劳动力质量的优势。
3.关系:人才红利是人口红利在质量上的延伸和升级。当“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时(如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剧),“人才质量红利”就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高考答题时,首先要清晰界定这个概念。
二、 “人才红利”的形成背景

这部分常作为分析题的背景引入。
1.人口结构转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弱。
2.产业升级需求: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3.全球化竞争加剧:国际竞争的本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大量创新型人才,才能在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
4.教育水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培养了规模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能人才,为“人才红利”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人才红利”的地理特征与表现

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从空间尺度来分析。
1. 国家尺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1)产业转型:人才红利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
(2)创新能力提升:高素质人才集聚促进了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
(3)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东数西算”、产业转移等国家战略,引导人才和科技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激发其发展潜力。
2. 区域/城市尺度:人才集聚与城市竞争

(1)人才流动格局
①流向:人才主要从中西部、东北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从中小城市流向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
②原因:“用脚投票”。人才被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酬水平、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更开放的创新环境所吸引。
③“抢人大战”:许多城市通过放宽落户限制、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这正是为了争夺“人才红利”。
(2)案例
①深圳:从“三来一补”到“创新之都”,得益于其开放的人才政策和活跃的创新生态。
②合肥:通过投资布局尖端产业(如新能源汽车、芯片、面板),吸引和培育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实现“逆袭”。
3. 乡村尺度: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

(1)挑战: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导致“空心化”。
(2)机遇
①培育新农人: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②吸引人才回流: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等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为乡村带来“人才红利”。
四、 如何释放和扩大“人才红利”(对策措施类问题)

当题目问“如何做”时,可以从多个主体角度思考:
1.国家层面
(1)优先发展教育: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为人才提供舞台。
(3)深化户籍等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的壁垒。

2.区域/城市层面
(1)优化人才政策:精准引才,不仅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2)打造产业集群:通过优势产业集聚人才,形成“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助推产业”的良性循环。
(3)提升城市品质:改善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增强对人才的综合吸引力。
3.社会与企业层面
(1)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2)企业加强培训: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持续提升员工能力。
五、 高考真题与模拟题答题思路示例

1.例题: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条件。
2.答题思路
(1)政策优势:国家战略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拥有上海自贸区等开放平台,政策先行先试。
(2)经济与产业优势:经济发达,产业结构高端化(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能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大量高薪岗位和广阔发展空间。
(3)教育与科技优势:拥有众多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复旦、上交、浙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中心,创新能力突出。
(4)基础设施与区位优势: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完善,区位条件优越,便于内引外联,集聚国内外高端要素。
(5)城市与环境优势: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群体系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高,生活环境宜居,对人才形成强大吸引力。

在高考地理中应对“人才红利”类题目,请牢记以下思维链条:
背景(人口结构变化、产业升级)→ 概念(劳动力质量提升)→ 空间表现(人才流动、城市竞争、区域发展)→ 影响(促进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对策(发展教育、优化政策、改善环境)。
将这个逻辑内化,并结合具体区域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很好地应对相关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