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兄妹5人,个个是高材生,其中4人拥有博士学位。
我不禁好奇,到底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
他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博士,不可否认,他给儿女传了良好的基因。
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母亲罗孟华的教育,要知道,杨振宁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出国留学了,陪伴他成长的人,就是母亲。

直到看见他和母亲的合影,才知他对母亲的爱有多深。
杨振宁母亲名叫罗孟华,出生书香门第。
小时候,她缠过脚,也读过几年私塾,在女子无德便是才的年代,很是难得。
罗孟华跟丈夫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双方家庭门当户对,再加上杨武之长相帅气,又是积极上进的人,她对婚姻很满意。
婚后,杨武之一心备考,家庭琐事全部落到罗孟华身上。
她刚生了孩子就忙家务,却无怨无悔,从不跟丈夫计较琐事,全力支持丈夫读书。

杨振宁才10个月,丈夫便要出国留学,罗孟华说心里不慌,是不可能的。
在那个年代,丈夫去大城市深造后,回来跟结发妻子离婚,并不是稀罕事。
更何况,杨武之要去的是海外,时隔几年,双方的思想差距将会是鸿沟。
种种担忧,罗孟华没有表现出来,依旧平和地支持丈夫,唯一的要求,是丈夫出发前,一家人去合影。
那时的杨振宁,抱在母亲怀里,母亲眼神坚定。
父亲不在家,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并没有放松。
她纠正儿子左撇子的习惯,并且教他认字。
虽然她读书不多,教娃却有一套。
罗孟华准备了一些写好字的卡片,把卡片放进米缸,让儿子去摸,摸出来哪张,她就教哪个字。
要是认得了,就奖励一点吃的。

这样一来,很好地调动了儿子认字的积极性,杨振宁4岁的时候,就认得3000多个字了。
她可能不知道,这个方法,其实就是现在很火的“间隔重复记忆法”,让学习变得有趣,孩子就会喜欢上学习。
除此之外,她还会引导孩子观察。
罗孟华总是跟儿子说,出去玩的时候,遇到什么有趣的事,就回来讲给她听。
不用刻意训练,儿子的表达能力就增强了。
杨振宁小时候,由于时代原因,没少跟着漂泊,也会缺衣少食。
但母亲从不抱怨,她把少量的布票,全用在孩子们身上,食物也做好计划,虽然吃不饱,但不至于断顿。
杨振宁回忆的时候,记得住在西南联大的宿舍,屋顶漏雨,母亲满脚泥泞,却依然把屋子收拾得干净。

这种坚毅乐观的精神,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杨振宁。
丈夫留学回来后,成为大学的教授。
罗孟华也曾担忧过,她为自己铺的后路是,要丈夫执意休妻,她就带孩子去修女院,条件是儿子必须归自己抚养。
幸运的时候,她的担忧没发生。
杨武之是重情之人,他从国外回来,就写信,让罗孟华带儿子去上海团聚。
从那以后,夫妻就没分开过,他们养育了4个儿子,1个女儿,个个都培养成才。

大儿子杨振宁喜欢物理,华罗庚曾建议他学数学,杨武之却表示,不用强求孩子,他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二儿子杨振平是物理学方面的教授,跟杨振宁有课题合作。
三儿子杨振汉机械专业教授,推动上海民航发展,还引进了哈根达斯冰激凌,是学术界重量级人物。
小儿子杨振复,北大数学系,英年早逝,要不然也是栋梁之才。
女儿杨振玉留学博士,主攻神经生物学,曾任职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生,带出不少学生。
几个儿女都能成才,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杨振宁讲过小时候的事,他有次跟弟弟吵架摔了碗,母亲没有打骂,而是心平气和告诉他们:一家人要和气,再难的日子,心齐就能过下去。
父亲则教他们要爱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杨振宁改国籍的事,父亲到临终前都没原谅,后来杨振宁改回中国籍,才感慨太难了。

在杨振宁心中,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他有张跟母亲的合影,眼神满是笑意,那是他对母亲的崇敬。
好的母亲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根基打好了,孩子自然能走得远。
致敬这位母亲,养育出的儿女,都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
                    上一篇:2026广州大学材料工程考研全套资料【2021-2025年广大851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真题+笔记题库】
                
下一篇:2026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应考研资料【2005-2023年南师大243二外法语621综合英语816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与汉语写作真题答案+笔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