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路滑霜浓唤起前,老来离绪尚缠绵。别般滋味分明是,旧梦勾回二十年。”——《赴鄂道中》

这句话让人感受到离愁别绪,也激起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在古代,学校教育偏重于文科,理科教育则常常被忽视。这种偏重的教育方式,为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埋下了伏笔。西方之所以能够率先展开工业革命,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具备扎实理科知识的工人和科学家,这些人才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而我们这边,正是在这一领域上落后,导致了许多问题。晚清时期,清政府虽然意识到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并试图进行工业化,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许多努力终究没有成功。 一、偏科的钱钟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强项往往容易被人们看到,而弱项则可能被忽略。比如找工作时,企业通常会注重应聘者在某一领域的技能,如果其他方面稍弱,企业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有时,某个弱项会成为显著的问题。比如在考试中,语文成绩很好,数学成绩却很差,那可能意味着无法继续学业。然而,也有例外。钱钟书就是这样的例外人物。他在高考时,数学成绩仅为15分,清华大学的校长亲自为他阅卷,并决定破格录取他。那么,为什么清华大学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钱钟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家中的氛围使得他从小在文科方面表现出色。虽然他在语文方面的成绩优秀,但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对于不感兴趣的科目,他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这种习惯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业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长期在班级中处于倒数。他虽然知道自己在数学上的短板,但却不在乎,因为他坚信,总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二、进入清华大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钟书接触了更多的世界,尤其是对国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一边沉浸于外国文学的世界,丰富自己的思想,一边也开始学习英语。1919年,19岁的钱钟书决定报考清华大学。然而,偏科的劣势再次暴露出来。虽然他语文成绩出色,英语更是满分,但数学却仅仅得了15分。对于这个成绩,当时的评卷老师认为他无法进入清华大学,因为他的总成绩明显低于其他考生。然而,清华的阅卷老师不忍心放弃他,决定将他的卷子送到校长罗家伦手中。校长在看过钱钟书的语文和英语卷子后,立刻决定录取他。他认为,钱钟书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值得破格录取。

三、事业与爱情的发展 就这样,钱钟书险些以不及格的数学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而他的故事也在校内外广为流传,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1932年,钱钟书遇到了学妹杨绛,两人一见钟情,关系逐渐升温,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为了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1935年,钱钟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并在同一年与杨绛结婚,真可谓是双喜临门。三年后,钱钟书学成归国,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事业。尽管他的人生中也有些波折,但总体来说,生活是稳定的。他不仅致力于学术研究,还开始了文学创作。1947年,他发表了最为著名的小说《围城》,至今仍被广泛阅读,成为文学经典之一。1998年,钱钟书在接近90岁时去世,结束了自己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

结语

钱钟书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成功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是,如果当初清华大学没有破格录取他,他的人生或许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必然的是,像钱钟书这样的人才,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取得成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更多地发现他人的长处,而不是一味地关注他们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如果总是盯着他人的缺点,那么你永远也不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保持一种宽容和平和的心态,才是人生最好的处事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