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高如
体育教育是高职学校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一环。“精准化训练”强调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为导向,通过采用科学化的监测手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实现体育教学由泛化体育向精准体育的转变,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精准诊断:为每位学生建立“运动健康档案”
各高职院校应在新生入学阶段,组织覆盖全体新生的综合性基线测评,将学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及身体姿态等关键指标纳入测评体系,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初始身体状况。评测指标的确立需紧密结合高职教育职业特性,针对学生未来岗位体能需求进行设置。例如,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的评估指标需额外涉及核心稳定性、静态耐力等因素。最终将所有测评数据汇入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生成一份动态更新的“电子运动健康档案”,为后续制定“一人一案”的个性化训练方案提供精准、客观的数据支撑,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起点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精准供给:“一人一案”的个性化课程与训练
在精准评测的基础上,教学供给环节必须实现从“统一配给”到“按需定制”的转变。各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分类选项+分层教学”的体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项目,精准对接学生差异化需求,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针对同一选修课,体育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健康档案所反映的体能水平进行二次分层,实施小组化、差异化教学。例如,为体能薄弱的小组制定以夯实基础、激发兴趣为主的“强化计划”;为有运动特长的小组设计以技能精进为目标的“卓越计划”。此外,供给的精准性还必须体现在体育教学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上,即在训练方案中系统性嵌入“职业体能”模块,使体育教学直接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会到强健体魄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支撑作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投入。
精准干预: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过程
各高职院校可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学生运动负荷与心率变化,保障训练科学安全。体育教师依据动态数据,精准调整训练强度与密度,有效防范训练过度或不足,提升体育教学实效。同时,还应为体育教学和训练配备基础的人工智能指导系统,辅助体育教师开展精准化技术指导,如AI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各项技术动作进行自动化分析,即时为其提供可视化反馈与规范性纠正方案。此外,通过引入VR虚拟现实、AR互动投影等设备,为体育教师创设模拟真实场景的训练条件,使其能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有效提升学生心肺耐力、反应速度与情境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