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当下,产教融合早已不是高校的“加分项”,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答题”。能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省级赛事中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才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的关键标尺。
毕竟,对学生来说,一份能对接企业痛点的竞赛成果,远比单纯的成绩单更有分量;对高校而言,能否搭建起校企协同创新的桥梁,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含金量”。

长安大学在第十五届“挑战杯”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企联合专项赛中的表现,正是其产教融合实力的生动证明。
此次竞赛吸引了27所高校298个团队参与,最终仅评出创新挑战赛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优秀奖7个,新媒体大赛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创意奖4个,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而长安大学一举拿下1金1银1铜2优秀奖,获奖数量和级别均创新高,这样的成绩在众多参赛高校中格外亮眼,足以说明其学生作品在技术创新性、企业适配度上得到了权威认可。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成果背后离不开长安大学对产教融合的深度布局。该校主动推动竞赛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让学生从项目起步就瞄准产业真实需求,这种“从校园到企业”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既能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提前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这场大赛也是产教融合的典范。其依托产业创新实践,着眼商用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等前沿领域,激励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借助“校企联合”模式,成功构建高校创新资源与企业实践需求对接的桥梁。
对考生来说,长安大学的这种培养模式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能对接陕汽这样行业巨头需求的科研项目中,跟着指导老师从0到1打磨技术方案,还能在省级赛事中与全省高校的优秀团队同台竞技。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竞赛中成长”的经历,不仅能让简历更有说服力,更能为未来就业或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从筹备到落地,长安大学对产教融合的重视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5项奖项覆盖多个学院和前沿领域,既证明了该校产教融合模式的有效性,也让学生真正收获了对接行业的实战能力。对于想在大学期间就接触行业实际、把知识变成实用技能的考生来说,这样的长安大学,显然能提供更有价值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