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选公立国际部还是民办校?”
“IB、AP、A-Level 到底哪个更适合咱家娃?”
“现在留学去香港、新加坡是不是比英美更划算?”
每年国际学校榜单发布时,家长群里的这些疑问总会反复出现。看着五花八门的排名和复杂的课程介绍,不少家长既想给孩子最好的国际教育,又怕选错方向走了弯路;而即将面临升学的学生,也在担心自己能否适应国际课程的节奏,未来申请大学时能否更有竞争力。今天这篇文章,咱们不聊复杂数据,只讲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择校干货 —— 哪些学校值得冲?不同城市、不同课程该怎么选?新趋势下如何避坑?帮你把择校焦虑“砍半”!
今年145所学校上榜,其中国际化学校有109所(前三为上海包玉刚、深国交、上海平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36所(前三为北京顺义、北京德威、北京京西)。

提到国际学校,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上海包玉刚是不是还是第一?” 答案没错——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已经连续七年蝉联榜首,2025届88名毕业生拿下10枚藤校offer、IB均分38+的成绩,让人眼前一亮。但除了“七连冠”的包玉刚,今年榜单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变化:



北京鼎石学校时隔三年重回北京前列,从去年的全国第7跃升至第4,不少家长反馈,鼎石的“全人教育”理念越来越成熟,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的设计让孩子不仅能学知识,还能培养领导力;武汉英中高级中学更是冲进民办国际化学校前十,成为今年的“黑马”,这所学校在理工科课程上的优势,让目标英联邦高校的学生多了一个优质选择。
还有17所新上榜的学校,比如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稻香湖学校,以及马云和阿里合伙人发起的杭州云谷学校。这些新学校要么在课程创新上有突破,要么在师资上做了升级,给家长提供了更多“新鲜选项”。
不过要提醒大家,选新学校时可以多关注首届毕业生的去向,以及学校的课程认证情况,比如是否有IBO、CAIE的官方认证,这能帮你判断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
很多家长在择校时会先定城市,毕竟学校离家近,孩子通勤方便,家长也能更好地参与家校沟通。从榜单来看,上海、北京、广州依然是国际化学校资源集中的城市:


上海以40所上榜学校稳居前茅,其中28所是中国国际化学校,12所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包玉刚、平和、世外、领科这四所学校进入全国前十,形成了“第一梯队”,如果孩子成绩拔尖、目标藤校或牛剑,这几所学校值得重点关注;而且上海的国际学校课程选择多,IB、AP、A-Level全覆盖,不管孩子是“全能型”还是“偏科型”,都能找到适配的课程。
北京有35所上榜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公立国际部强势”——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常年霸占公立国际部榜单前列,这些学校依托公立校的优质师资,文化课基础扎实,适合中考成绩不错、想兼顾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的学生;同时北京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很出色,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德威英国国际学校连续七年保持前三,适合有外籍身份的家庭。
广州、苏州、深圳紧随其后,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深圳的深圳国际交流书院(深国交)都是区域内的“标杆校”。比如深国交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二,每年牛剑录取人数在深圳遥遥领先,目标英国名校的学生可以重点考虑。

这里给家长一个小建议:如果工作可以灵活调整,不妨优先选择国际化学校资源集中的城市,不仅学校选择多,未来孩子参加竞赛、课外活动的资源也更丰富;如果在二三线城市,也可以关注当地的优质民办校,比如苏州的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武汉的英中高级中学,这些学校在区域内的认可度很高,升学成绩也很亮眼。
“别人都选IB,我们是不是也得选?”、“学A-Level只能去英国吗?” 这是家长常问的课程问题。其实从榜单数据来看,不同课程没有高低之分,关键看是否匹配孩子的特点和升学目标:
74%的上榜学校开设IB课程,IB的优势是“全人教育”,不仅看学术成绩,还重视论文、社会实践,适合综合能力强、善于时间管理的孩子。不过IB的学习压力不小,学费也相对较高(年均25万+),如果孩子偏科严重,或者不喜欢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可能不太适合。
63%的学校开设AP课程,AP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适合目标美本、理工科突出的学生。比如上海WLSA、星河湾双语学校,通过AP顶石课程(AP Capstone)让学生的学术竞争力更强,很多学生凭借多门AP 5分的成绩,成功申请到美国Top30高校。而且AP课程可以灵活选课,孩子可以集中精力学自己擅长的科目,不用“全科硬扛”。
60%的学校开设A-Level课程,A-Level是英国的高考课程,适合目标英联邦(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高校的学生。上海领科、光华剑桥等学校凭借A-Level课程,牛剑录取率连续三年超20%,这些学校的“应试技巧”和“竞赛辅导”做得很到位,能帮偏科的孩子在擅长的科目上拿高分,从而冲击名校。
还有一个趋势值得关注: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开始专注单一课程体系,比如只做IB或只做A-Level,这反映出家长的需求从“全能培养”转向了“精准升学”。所以在选课程时,不妨先和孩子一起定升学目标——如果想去美国,AP或IB更合适;如果想去英国,A-Level是“最优解”;如果想多国联申,IB的认可度最广。
近几年,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留学目的地开始“转向”,从榜单调研来看,香港和新加坡的热度三年内飙升,而留学美国、英国的人数在减少:
美国留学生从2019-2020学年的37万降到现在的28万,首次被印度超越;英国留学生也减少了5000人,降到16万。主要原因是英美高校的学费太高——美国本科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250万以上,英国也要150万,这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压力;而且美国签证政策的波动,也让家长多了一份顾虑。
相比之下,香港和新加坡的“性价比”更高: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QS排名稳居亚洲前十,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商科专业全球知名,这两地的本科学费加生活费约120万,比英美少了三分之一;同时香港的“优才计划”、新加坡的“全球投资者计划”,让很多家庭看到了“留学+移民”的可能性,吸引了不少高净值家庭提前布局。
不过要注意,香港和新加坡的高校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比如香港大学今年的IB录取均分达到38分,和藤校的要求不相上下。所以如果孩子目标这两个地区的高校,除了保持好成绩,还要多参加学术竞赛、科研项目,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面对“别人的孩子都在考竞赛”、“X年级必须搞定托福”的声音,我们想给家长三个小建议:
做“减法”而非“加法”:国际课程的本质是“拓宽可能性”,不是把时间表填满。一位资深升学顾问分享:“去年有个学生只专注1个公益项目,反而比参加5个竞赛的孩子更打动招生官——因为他真正理解‘责任’二字。”
用“长期视角”替代“短期焦虑”:不必因“某所学校今年少了2个藤校offer”而动摇,教育是场马拉松。那些重视“批判性思维”、“社会情感能力”的学校,往往能让孩子在大学后展现更强的后劲。
把“择校”变成“家庭成长课”:和孩子一起研究课程大纲、模拟选课、甚至讨论留学预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责任”与“自主”的最好教育。就像一位爸爸说的:“原来不是我‘帮’他选学校,是我们‘一起’规划未来。”
择校不是“选最好的”,而是“选最适合的”。也许有的孩子适合在上海包玉刚这样的知名校冲刺藤校,有的孩子适合在武汉英中这样的“黑马校”发挥理工科优势,有的孩子适合在本地的公立国际部兼顾国内和国际课程——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你家孩子”的答案。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择校思路,如果你还有疑问,比如“孩子现在读初二,什么时候转国际学校最合适?”、“预算15万/年,能选哪些优质国际学校?”,可以关注留言。
最后想和家长们说,教育是一场“长期主义”的修行,比起纠结排名,不如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兴趣和目标,和他一起制定成长计划——毕竟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未来走得远、走得稳的关键。
育教英学一个专注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择校留学咨询服务的专业平台,我们致力于成为每一位有志于海外求学的学子信赖的伙伴。
对国际高中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