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考报名人数,定格在了371.8万。

这个数字一出来,我猜屏幕另一端不少考研人心里都松了口气:“太好了,‘分流’效果显著,我的对手又少了一批。”
这种心情,不要太真实了。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看看这两条曾经并行的曲线,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趋势。
25考研报名人数388万,相较去年高位回落;而25国考报名人数342万,却再创历史新高。

一个向下,一个向上,两条曲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一个历史性的交汇点。甚至“考公人数超越考研人数”这个曾经听起来有些夸张的说法,或许今年就会照进现实。
这背后,与其说是“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不如说是当代年轻人变得更清醒、更务实了。
过去,考研大军里混杂着太多“跟风者”和“逃避者”——因为害怕就业而考研,因为身边人都考而考研。他们的加入,无形中推高了分数,加剧了焦虑。
而现在,当考研回归“选择”而非“必需”,留下来的,更多的是真正对学术有热情、对专业有追求、对未来有清晰规划的“真爱粉”。
当研究生文凭不再是“人手一份”的标配,它的含金量反而会回归。

那么,这种趋势具体会带来什么变化?我们来简单分析两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①考研人数会下降30w吗?
这个还真说不准,这次国考报名人数增加与国考宽松的政策有一定关系:
本次国考报名年龄放宽到38岁,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年龄放宽到43岁。
但学姐觉得今年报名人数或多或少还是会降低。
就拿北航来说,截至10月23日,报考人数是11800人,比去年同期少了将近1000人,降幅7%左右。ps:这已经是北航连续第四年报名人数下降了。
顶尖名校的动向,往往就是整个考研圈的风向标。
②人数变少,对剩下的考研人是好事吗?
这得分情况来看,对于真正想搞学术的同学来说,环境或许会更纯粹。但竞争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头部和中部院校会更“拥抱”推免生。当整体报名人数下降时,学校为了保证生源质量,会更倾向于录取推免生。
这也意味着,对于统考生来说,想冲击名校的难度可能不降反升。同时,一些普通院校可能会面临招不满的情况,出现“冷热不均”的局面。
这场“分流”浪潮,对每个考研人来说,都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