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泡沫破裂你还出国吗?留学海归不值钱了?
创始人
2025-10-31 02:08:19
0

国际教育知名媒体人 赵刚

中国境外留学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5年9月底预测,中国留学生规模在未来15年间大概率会继续下降,而且降幅明显。留学还有意义吗?留学红利还有吗?

01 中国境外留学市场规模的变化

我统计、汇总了从2000年到2022年中国教育部、全球化智库公布的中国境外留学人数,其中:

2000年3.9万人,2001年8.4万人,2002年12.5万人,2003年11.73万人,2004年11.47万人,2005年11.85万人,2006年13.38万人,2007年14.4万人,2008年17.98万人,2009年22.93万人,2010年28.47万人,2011年33.97万人,2012年39.96万人,2013年41.39万人,2014年45.98万人,2015年52.37万人,2016年54.45万人,2017年60.84万人,2018年66.21万人,2019年70.35万人,2020年45.09万人,2021年52.37万人,2022年66.12万人。

显然,2008—2019年是中国境外留学市场大幅上升时期,人数从17.98万人,猛增到70.35万人,年均增长接近16%。

02 中国境外留学市场与GDP增速的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0年到2022年的GDP增速如下:

2000年8.6%,2001年8.3%,2002年9.2%,2003年10.1%,2004年10.1%,2005年11.5%,2006年12.7%,2007年14.2%,2008年9.7%,2009年9.4%,2010年10.6%,2011年9.5%,2012年7.9%,2013年7.8%,2014年7.5%,2015年6.98%,2016年6.77%,2017年6.89%,2018年6.76%,2019年6.07%,2020年2.34%,2021年8.57%,2022年3.13%。

在2008—2019年中国境外留学市场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GDP增速开始放缓,从2008年的9.7%降到2019年的6.07%。

2020年成为中国境外留学市场的转折点。2020年及以后,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高收入人群消费降级、国内外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中国境外留学市场进入疲软下滑区间。

03 留学边际效益递减?

在中国境外留学市场,“留学红利”往往是海外学位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所谓“名校学位确保好工作”。其实,这一关联只是主观臆断,无论是国内学历,还是海外学位,都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就业往往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

观察留学与就业的关系,会发现21世纪的前25年,中国就业市场的扩张、萎缩与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2001—201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助力中国GDP的高增长,工作相对好找,外向型人才稀缺,留学海归的就业优势明显;

2011—2025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减弱,开始转向中速或中低速发展模式。另外,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下降,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模式的新常态,就业市场对留学海归的需求量开始下降,海内外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加剧,海归的就业优势减弱;

而且,2011年以后,中国境外留学市场从精英留学向大众留学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与国内毕业生相比,留学海归的整体表现并不突出,示范效应减弱。

04 理性留学背景下的思考:留学贵吗?

当前中国境外留学市场日趋理性,留学大众化对学费、生活费的预算开支非常看重。

全球主流留学目的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学习、生活成本总体最高,而其他国家和地区要低一些。

美国名校学费的中位数超过每年40万元人民币;

英国大学留学消费中位数支出每年40万元人民币左右(学费25万元人民币,生活费15万元人民币)。如果在伦敦、牛津、剑桥等地留学,生活费部分每年还要增加10—15万元人民币以上;

欧洲一些小语种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的公立院校采取免学费或低注册费的模式,加上生活成本支出,每年需要20万元人民币;

在“一带一路”地区,马来西亚每年学费加生活费在6—8万元人民币,俄罗斯、白俄罗斯、东欧每年留学总开销5—7万元人民币。

理性留学的中国家庭不再砸锅卖铁上名校,而是量入为出,这是规避留学“断供”风险的理智抉择。

05 留学不能保证成功,但终生受益

曾经人流不绝的留学展会开始安静下来,国际教育高速发展堆积的泡沫正在被挤出、破裂。虽然中国学生和家长仍热衷于高排名的海外院校,但盲目追高的热潮正在降温。

留学扎堆儿的集体无意识正在被高度个性化的选择所代替。在升学过程中,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多元化志愿填报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

在理性留学的时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留学不能确保找到好工作,不能确保社会认同的成功,但重新塑造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海外学习的核心优势是批判性思维(思辨意识)的训练,打破“标准答案”的旧有思维框架,不断拓展视野和观察角度。

另外,在国际学习环境、国际职场环境中,多元文化的融合突破了中国学生单一文化的固步自封,有助于客观看待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砥砺、共存。

留学的价值很难用投入产出比来计算,特别是对人格与性格的重塑,这方面的“红利”终生受益。

至于留学海归的价值,则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和选择。最终体现价值的不是海外名校学位,而是真才实学。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特朗普的关税压倒“免费退货” 文 | 品牌工厂BrandsFactory 周五的下午,芝加哥的上班族Emily照例打开手机购物。...
美参议院通过终止特朗普全面关税... 据央视新闻10月31日消息,当地时间10月30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参议院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
【机构调研记录】大成基金调研汤...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30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大成基金近期对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
【机构调研记录】中庚基金调研传...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30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中庚基金近期对6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
【机构调研记录】诺安基金调研汤...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30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诺安基金近期对1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
【机构调研记录】华泰柏瑞基金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30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华泰柏瑞基金近期对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
【机构调研记录】国融基金调研南...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30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国融基金近期对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
华泰证券(06886.HK)遭... 格隆汇10月31日丨根据联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2025年10月27日,华泰证券(06886.H...
【机构调研记录】汇百川基金调研...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30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汇百川基金近期对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
【机构调研记录】交银施罗德基金...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30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交银施罗德基金近期对8家上市公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