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在说‘你得努力’,可孩子越说越逆反。”
“他不是不知道学习重要,就是不想学。”
“补习、奖励、威胁都试了,还是提不起劲。”
这些话,是无数家长的共同心声。
但你有没有想过——
也许问题不在“学习动力太少”,而在“目标太远、太虚、太他人的期待”。
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当学习与个人意义断开,他自然只剩下“被动”。
要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关键在于——重建目标感。
一、目标感,是学习自驱力的源泉
心理学家德西(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
当一个人感受到目标是“我自己想要的”,他的内驱力就会被自动点燃。
孩子也是一样。
当学习被视为“爸妈要求”“老师布置”“必须完成的任务”,
他的大脑会把它归为外部控制任务——意味着抗拒、拖延、敷衍。
但如果目标变成“我想实现的”,哪怕困难,他也能坚持。
举个例子:
同样是刷100道题,
一个孩子想着“要是我能比上次提5分,就能离理想高中更近一步”;
另一个孩子想着“老师让我做的,我得做完”;
前者是“内驱学习”,后者是“外控学习”。
一个是“我想要”,一个是“我不得不”。
差别,决定了学习的能量曲线。
二、家长的“命令式激励”,正削弱孩子的动力
在许多家庭中,目标的设定往往是这样的:
这些看似“激励”,本质却是外部施压。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鼓舞,而是焦虑、愤怒和无力。
家长越强调“你要做到”,孩子越想逃离。
因为在心理上,他已经丧失了“选择权”。
而没有选择权,就没有掌控感;
没有掌控感,就谈不上动力。
真正的目标教育,不是“我帮你定”,
而是——“我们一起定”。
三、让孩子主动学习的“三步目标共创法”
这是很多中高考学生重拾学习热情的关键方法。
我总结成三步,父母照着做,效果会非常明显。
第一步:共同制定目标——“一起画靶子”
目标不该是家长单向宣布的命令,
而是一次平等的对话。
你可以这样问:
家长的任务是引导孩子自己定义目标的意义。
比如:
“我想考上理想高中,因为那里的社团很棒”;
“我想提高英语成绩,因为我喜欢看原版电影”。
当目标与兴趣和情感挂钩,动力就被点燃。
第二步:过程共识——“一起走路”
目标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每天看得见的过程。
家长要帮孩子把“大目标”拆成“小阶段”。
比如:“100天倒计时目标卡”。
每周设一个小目标——
✅ 数学错题控制在5个以内
✅ 背完两单元词汇
✅ 坚持每日晚自习总结
每达成一个,就打一个勾。
孩子会在“完成”中获得即时成就感,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正向反馈机制”。
父母也要参与其中——
不评判、不命令,而是“并肩式陪伴”。
一句“我看见你在坚持”,胜过十句“你得加油”。
第三步:结果共评——“一起复盘成长”
目标不是单一结果,而是一次成长旅程。
每完成一阶段,家长要帮孩子一起复盘:
这种复盘不是批评会,而是“成长会”。
它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监控与反思——
这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关键。
四、案例:一张“100天倒计时卡”的学习逆转
去年我们辅导过一个初三男孩。
起初他每天拖延、打游戏、情绪暴躁。
妈妈每天催、吵、哭,毫无效果。
后来我们建议母子共同制定一个“100天倒计时目标卡”:
第一个星期,他完成度只有60%;
但第二周开始,他主动要求增加时间。
到了第70天,数学成绩突破了95分。
妈妈在复盘时问:“你怎么突然变这么自觉?”
小晨笑着说:“因为这次目标是我定的,不是你逼的。”
这,就是目标感教育的力量。
五、我们的观点:目标感,是孩子成长的“内燃机”
“三步目标共创法”,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真正的学习动力,
不是补课堆出来的,也不是家长逼出来的,
而是孩子在内心深处燃起的那句——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目标感,不是成绩的工具,
而是孩子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家长能做的,
不是给他方向,
而是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 如果你认同这篇文章,请点个“赞”或转发给更多家长
? 留言区聊聊:
你家孩子的目标,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
? 关注我们,中高考提分从“点燃内驱力”开始。
下一篇:赵冉:讲台下的“空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