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古老寺庙在秋天的傍晚显得格外安静,夕阳透过僧人的窗户,洒进了这个宁静的地方。 自从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40多年来经历了40多次调整。现在的高考,算得上是最公平的一场考试。无论你来自什么家庭,是否富裕,身高体重如何,这些在高考中都毫无影响。只要你在这12年的求学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就有可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机会,接触更广泛的资源和人脉。 很多学生抱怨学习很辛苦,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我们无法干涉你的选择,毕竟这关乎你自己的人生。你可以逃避学业中的痛苦,因为家里有父母的庇护,但一旦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那些苦难不是你想逃避就能逃避的,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到那时,你可能会后悔当初的决定。但悔恨又有何用呢?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高考中不留遗憾,因此他们都会拼尽全力去学习。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只要能考上一所不错的本科院校,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更别提考上985或211这样的顶尖高校了。然而,在河南省有一位学霸,尽管他高考成绩已达到650分,却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的成绩确实比650分还要高,但他却感到十分沮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心情呢?

冯华毅的故事 冯华毅出生于2003年,来自河南省卫辉市,家庭条件普通。他家有三个孩子,他是家中的老三,前面有两个姐姐。冯家三个孩子都非常优秀,姐姐考上了福建华侨大学,二姐则进入了中央人民大学。冯华毅也不甘落后,他在第一次高考中取得了650分的好成绩,但他决定复读。 冯华毅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的决定,毕竟孩子们都那么有志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冯华毅重新回到学校,开始了第二年的复读。但刚开始时,他状态并不好,连续两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只是班级的中等水平。老师看出了他的困境,于是帮助他制定了一份特别的学习计划。每天他只睡六个小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做题,甚至连休息时间都被充分利用了。 冯华毅特别注重错题本的使用,每天都对做错的题进行总结和分类,同时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努力没有白费,冯华毅的成绩逐渐提升,他也开始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这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终于,在六月底,成绩公布了:语文132分,数学147分,外语141分,综合科目254分,总分674分,成绩比第一次高出了24分。 突如其来的打击 冯华毅本该为自己骄傲,但成绩出来的当天,他却感到非常难过。原来,他的姐姐在高考前的一次意外事故中,从工地二楼摔了下来。由于担心影响冯华毅的复读心情,姐姐一直没敢告诉他。直到成绩出来的那天,她才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姐弟俩紧紧抱在一起,泪如雨下。冯华毅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无力感,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帮助家里,尤其是父亲。 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社会上很多好心人伸出了援手,仅仅两天时间,便筹集了十几万元的善款,足以支付姐姐后续的治疗费用。与此同时,冯华毅也接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招生电话,他的文科成绩在河南省排名第十五。然而,即使如此,他依然无法控制内心的痛楚,心中充满了后悔和不安。 对于冯家来说,眼前的日子注定艰难。三个孩子都已考上大学,仅学费一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生活费更是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而父亲又是唯一的经济支柱,突然的意外让家庭陷入困境。如何支付接下来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成了一个大大的问题。冯家没有退路,只能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溯古君的感悟 在溯古君看来,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永不满足的心态。每一个阶段的成功,都是推动下一个阶段进步的动力。正如日本哲学家所说:我始终认为,最大的敌人是满足。成功永远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只要心中有希望,任何困难都不过是浮云,终究会过去。 溯古君也想对高三的同学们说几句话:大道理我就不多说了,你们都懂。但是,大家往往败在了一个懒字上。成功并不是因为你能吃多少苦,而是在于坚持。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真正打开成功的大门。看看你们周围,那些你们羡慕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曾坚持过,才能成就今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