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称美国名校博士仅 “精致平庸”
创始人
2025-11-08 03:00:22
0

前言

“我认识大量平庸得 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清华副教授刘瑜的“惊世”言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 引爆学术圈,然而,讽刺的是,她自己也是文科博士中的一员。

作为曾经在哈佛攻读博士的高材生,如今却批评文科博士“平庸”,这 究竟是在自嘲,还是在自视清高?

惊人言论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一位头顶哈佛博士光环的海归学者,扔出了一句极具冲击力的话,她说,自己见过的中国文科博士,很多都“ 平庸得令人发指”,这评价,可谓是辛辣至极。

这还不是全部,她顺手做了一个对比,说美国名校的文科博士也就是 “精致的平庸”,言下之意,国内的情况可能连“精致”都谈不上,问题显得更为扎眼。

这句话就像一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池塘,瞬间激起千层浪,它与其说是一个最终的结论,不如说更像一份刺耳的诊断书。

刘瑜口中的“平庸”,恐怕并非指责博士们智力不行或不够努力,它更像是一种 系统性的症状,指向的是当学术研究被彻底 “工业化”之后,产出模式越来越像,而真正闪光的创新价值,却被无情地压制了。

她把学术圈比作一条 “产品流水线”,这个比喻简直再形象不过,从一个想法的萌生到最终变成铅字,整个过程被拆解成一套标准化的工业流程。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导师给你划定一个方向,你开始疯狂地堆砌文献综述,然后找一个时髦的理论框架硬套进去,再用一些模型跑点数据,最后裹上一层 谁也看不懂的学术术语,一篇看起来“规范”的论文就这么诞生了。

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对于学者自己来说,用处很大,这是评职称、拿项目的硬通货,但对于社会呢? 它的现实推动力在哪里?很多时候,答案是零。

刘瑜提到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一位知名学者,花了国家大笔经费和好几年时间, 去研究“安源罢工”,最后出来的成果,在她看来,其价值甚至还不如一篇深度新闻报道。

这绝非个例,她有一位搞经济学研究的朋友就私下透露,现在的学术发表,有时候就像做填空题, 只要你掌握了那些复杂的模型模板,把数据填进去,哪怕得出的结论荒谬可笑或者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也照样能发。

这个体系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它源源不断地生产着 会考试、懂套路、循规蹈矩的“标准博士”,他们是学术流水线上合格的“标准件”,但却很难成为那种能挑战范式、引领思潮的创新者。

所以刘瑜会发出那样的 断言:在文科学术圈,她没见过最聪明的人。

戴着镣铐跳舞

如果说学术工业化是系统问题,那么身处其中的个体,又是如何选择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平庸”,其实是一种在重重压力下,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理性策略, 一张无奈的“安全牌”。

先看一组数据,中国每年新增的博士数量超过七万人,其中 文科博士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这么多人涌进来,真的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知识吗?

现实可能更骨感,对不少人来说,读个文科博士,要么是为了 暂时躲避严峻的就业市场,要么是想把它当成一块敲门砖,挤进体制内,捧上那个想象中的“铁饭碗”。

相比于理工科需要实打实的技术攻关,文科博士这条路,在一些人眼中似乎 “性价比”更高。

然而,现实很快会给他们一记重拳,文科博士的就 业面本来就窄,高校教职市场更是早已饱和,一个文科院系的岗位,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博士来抢,竞争激烈到惨不忍睹。

想进高校?光有博士学位远远不够,招 聘方还要看你的出身,是不是海归?论文质量高不高,发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有没有主持过项目,能拉来多少经费?门槛之高,令人咋舌。

就算你过五关斩六将,成功挤进了体制,也别高兴得太早,等待你的,可能不是想象中的学术殿堂,而是 无尽的行政事务,每天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真正留给静心做研究的时间,少得可怜。

更要命的是那套 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一切都要求可量化、易评估,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逼着研究者们去选择那些短平快、容易出成果的“安全课题”。

于是,一个怪圈形成了:为了显得“不平庸”,大家拼命追逐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和范式,结果 研究成果却越来越脱离现实,普通公众根本看不懂,也不关心。

但是,大家别忘了文科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成果很难像理工科那样,直接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同时,它又时常 触及政策和意识形态的敏感边界,这种双重属性,让研究者们不得不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

在这样一个鼓励标准化、规避风险的体系里,“ 不出错”远比“出彩”来得重要,于是,“平庸”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自我保护。

那些不愿妥协、坚持创新的“异类”,反而更容易 被边缘化,这哪里是自由的学术探索,分明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是平庸还是被误解的价值

当我们将矛头指向文科博士的“平庸”时,或许也该反思一下:这种指控本身,是不是也 带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批评者和公众的认知,又是否存在某些局限?

最近,考研名师张雪峰也发表过一番争议言论,他直言 “所有文科专业都是服务业”,其核心就是“舔”,这话虽然粗糙,但和刘瑜的批评,在底层逻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指向了文科领域的某种“无用”和“缺乏新意”。

这类批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 跨界比较的误区,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文科研究“平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它的结论往往能被大众理解。

而理工科呢?因为其高耸的专业壁垒,外行根本看不懂,反而产生了一种“ 不明觉厉”的敬畏感,用评价理工科的“硬核”标准去衡量人文学科的“关怀”,本身就是一种标准错位的偏见。

我们再把目光转回批评者刘瑜本人, 她的身份非常复杂,甚至充满了矛盾,她既是这个体制最严厉的批评者之一,也是这个体制不折不扣的成功者和受益者。

身为清华副教授,她手握话语权, 享受着体制内的资源,按照规则发表论文、评定职称,这种“边走边骂”的圈内人姿态,让她对体制的弊病洞若观火,但也让她被贴上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标签。

有人认为,她的言论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基于其西方顶尖名校教育背景的优越感,一 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英姿态。

甚至有尖锐的评论指出,她本人恰好就 卡在“精致”与“平庸”之间,正是她所批判的那种现象的一部分,她对自己的论文也未必那么自信,甚至也参与过她所不屑的类似项目。

她之所以敢于如此直言不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她的地位和背景,让她拥有了“说了也不会出事”的特权,这本身就极具讽刺意味,恰恰揭示了体制的复杂性。

她的声音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虽然刺痛了很多人,但也确实 点破了“皇帝的新衣”,引发了宝贵的反思。

这些批评往往忽略了文科最根本的价值,文科的本质,很多时候是在 为社会构建规则、提供解释、凝聚共识,其从业者需要在规范内行事,无法追求天马行空的绝对“自由”。

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常常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眼前的“平庸 ”并不代表最终的“无意义”。

结语

“文科博士平庸得令人发指”,这句话像一声惊雷,炸出了学术圈内外无数复杂的 情绪和思考。

当我们层层剥开这个标签,会发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判断题,它既是学术工业化时代下的一种系统“症状”,也是无数个体在体制压力下的 理性“生存策略”,同时,它更折射出整个社会在评价文科价值时,所带有的某种“结构性偏见”。

因此,与其粗暴地给一个庞大的群体贴上“平庸”的标签,或是简单地为其辩护,远不如将刘瑜的这次“开炮” 视为一个契机,一个促使我们所有人去认真审视、反思和探讨的契机:

我们究竟该 如何改革僵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如何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需要长期投入的创新思想,提供一片能够生长的土壤?如何让学者们能够、并且敢于去追求那种“不平庸”?

直面这些真实的困境, 并寻求改变的路径,远比单纯的指责或辩解,来得更有建设性!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徐州:全力护航高校毕业生求职就... 今年以来,从进高校、进社区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到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搭建供需对接实战平台,徐州市人...
伊春公安:守护青春阳光 点亮平...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6日电(刘璐)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治安...
安卓系统邮件打不开图片,原因及... 你是不是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安卓系统邮件里那些美美的图片怎么就打不开了呢?别急,让我来给你一一揭秘这个...
第1代安卓手机系统,开启智能移... 你还记得那些年,我们第一次接触安卓手机系统的时候吗?那时候,手机还是我们生活中的新鲜玩意儿,而安卓系...
英国硕士申请文书评分标准曝光:... 很多学生都以为文书就是“写好故事”,但英国大学的招生官看重的远不止于此。 他们会从五个维度去判断你的...
SU推广 | 学生中心楼面试间... 学生中心楼面试间 开放试运行 学生中心楼202室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 为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线上考试、面试...
安卓系统表情包如何升级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安卓手机里的表情包好像有点out了?别急,别急,今天就来给你详细说说,怎么让你的安...
早安广师大 | 学校召开202... 学校召开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工作会议 11月4日,我校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
莒南县板泉镇中心小学开展数学高... 鲁网11月3日讯为深入探索“目标引领·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转型路径,切实提升数学教学实效,莒南县板泉...
双元制面试---你不得不掌握的... 双元制是德国独有的带薪培训模式,在通过双元制进入德国之前,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德国企业的面试。面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