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收拾了一下书柜,翻出三套嘎嘎新的小学一年级上册练习册,有简单的有难的,还有翻开就感觉三年级才能做出来的。
顿时垂头丧气蹲地上了。
天,马上期末了,啥都没做。
本来我都忘了,这三套嘎嘎新的题告诉我:真的啥都没做。
35岁之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一点,那就是人生要做减法。
35岁以前觉得人生做减法的意思是:少做一些没用的事儿
35岁之后才深刻的体会到,人生要做减法的精髓是:
别给自己买卡
别给孩子买课
也别给孩子买练习册
1.
买卡就是个套路,把你紧紧的绑定在一个店里。
去吧,没那么勤奋;
不去吧,怕店没了。想换,又得办卡,或者又要听人忽悠自己办卡。
烦!
尽管如此,过个年回来发现,你回来了,店没回来。
这就是我年初的遭遇。
有个大哥还一直问我,咋投诉,咋举报?
我平台联系了三个月告诉我,联系不上对方了。
怎么可能呢?上平台的时候都不做登记的吗?
消费的时候把你当亲姐姐,跑路之后你就变成了上辈子的姐姐,这辈子反正是不可能再相见。
前几天,我又看上一个健身卡,团购,能便宜3000。
对于一个不咋健身的人,动心完全是因为便宜,犹豫是因为对自己的行动力不自信。
朋友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冷静!过几天再说!
这句话适合于买所有卡!包括孩子的课卡!
2.
要说买课,看看转课群里有多少家长在转课,就知道这卡的压力有多大。
虽然没有了语数外,但是还有音体美啊!
为人父母的,谁手上没有几十节课,这个几十节,那个几十节?
买课的时候信心百倍,行动力爆棚,盘算着100节课,每周来两次,也就一年就用完了,完全不够用嘛!小意思!
办完卡才发现100节课,自家+邻居家孩子一起用了三年都用不完。
一件事开始做是好玩,做100次考察的就不是好玩儿;
也不仅仅是小孩的行动力了,连同大人都要崩溃。
当然,这个道理在交完费并且煎熬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掏心掏肺的领悟到。
从早教开始的信誓旦旦
到三五岁的望眼欲穿
再到上小学时候看透尘埃
一把课在手,崩溃不愁啊!
3.
练习册的苦,一年级妈妈最懂!
刚上学的时候,看见啥都好,只要是关于学习的,都不用人忽悠,看个封面就买了!总觉得自己孩子是个小天才,刷刷几笔就写完了。
到辅导作业,特别是期末的时候才发现,每天学习就像在补天!
别说课外练习册了,能把字词句记住,默写听写全对都是老大难问题!
妈妈牌练习册一摞摞,都能开店了,市面上卖的,自己打印的,牛娃妈妈自我总结的,应有尽有,不计成本地闭眼入,二手群里心在滴血地卖出去。
实在不想卖了,成箱打包送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
鸡娃路漫漫,练习册几经倒手,没几个孩子真的全做完!
做不做完其实无所谓的,主要是心理压力太大!这东西就跟买卡一样,买了就老想着,好像做完孩子就变优秀一样。
看着一摞摞的练习册,做起来那么费劲,一天一页,一本就要40天,看看,这么多本呢,瞬间内心崩盘了!
当然,一年级妈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有买教辅,从二手群就能看出来。
全新买进来,99新再卖出去,教辅们在自家过了个年!
但其实,据三年级前辈妈妈的肺腑之言得知:
刷题这个事情
不刷,学过的都是抽象派
刷了,学过的也就是个印象派
刷多少题,不如扎实搞好课本和校内啊!
4.
中年老母亲,最经受不住的忽悠就是“对娃好”,谁劝都不行,听不进去。
等有一天买买买到内心“撑”住了,才知道断舍离才是人间真相啊!
断舍离在别人家是卖二手,但在家有学童这里,主要表现在:
认清自己娃是“普娃”的现实
舍弃杂七杂八的想象
这一点从二手群就能看出端倪:
各种练习册都是一年级最热门,二年级就很少有人卖,三年级几乎就没了。
只有一年级同学和家长最热衷于学各种各样的教辅书籍
二年级就回归校内了
三年级之后能学好校内就不错了
同理所有学科。
人间真相,就是这样!
上一篇:“故事爸妈进课堂”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