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过去,我经常在文章里鼓励父母去爱孩子——
回应孩子需求,抚慰孩子情绪,读懂孩子心理,引导孩子成长……
很多父母表示很为难:
方法很好,但我做不到;
白天上班,晚上做家务,实在是分身乏术……
那有没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既能让孩子感受到爱,也不至于令父母太疲惫?
其实是有的,今天这篇文章,我来与你分享。
作者 | 天雅
来源 | 武志红
ID | wzhxlx
前不久,听孙瑞雪老师的讲座,她提出“一分钟的爱”,令我印象深刻。
她说,一个孩子生命的成长,需要来自父母爱的滋养。
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心有余却力不足。
我们白天要做工作,晚上要干家务,当终于忙完一切时,身心早已疲惫不堪。
这时,一个小小的摩擦,比如孩子不肯按时关灯睡觉,就能引爆我们的情绪。
我们极度不耐烦,冲孩子发脾气,事后又陷入自责与内疚。
这样的循环,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爱的能量不断被消耗,关系越来越疏离……
针对这样的亲子困境,她提出了“一分钟的爱”的理念:
每天早晨——
在孩子出门上学前,给Ta一分钟的拥抱。
轻轻地把孩子抱进怀里,贴着Ta柔软的脸颊, 然后在Ta耳边说:
“妈妈(爸爸)爱你。”
这一刻,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教育,孩子会从你的气息里,感受到安全、温暖和被爱。
每天傍晚——
接孩子放学时,再给Ta一分钟的拥抱。
此刻孩子可能累了、困了、被老师批评了,也可能只是需要被理解,
轻轻抱住Ta,抚摸Ta的背,贴着脸颊,对Ta说:“妈妈(爸爸)爱你。”
这一刻,孩子会被彻底接住,重新拥有力量,并体验到一种从外界回到爱的 “家” 的过程。
每天夜晚——
在孩子临睡前,再给Ta一分钟的爱。
抱着Ta,让Ta的小脸贴着你的颈窝, 轻轻抚摸Ta的后背,对Ta说:
“妈妈(爸爸)爱你。”
这一刻,孩子会在你的怀里找到归属, 并在你的呼吸声中,逐渐安静、放松并入睡。
就这样,每天三次,每次一分钟——
放下手机,停下脚步,注视着孩子,让彼此的心不断靠近,构建情感联结。
它看似短暂,却能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亲子之爱重新流动。

透过孙瑞雪老师的分享,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情、理解与看见。
它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在疲惫中挣扎的父母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来不是一项任务清单,而是一种真实体验。
孙瑞雪老师提出的“一分钟的爱”——
它不是指时间的长短,而是指一份全然投入的真诚。
这种投入是超越语言的,
它通过身体的接触、呼吸的节奏、眼神的交汇,让孩子感受到:
我被妈妈(爸爸)深深地爱着。
前段时间,我家14个月的宝宝产生了严重的分离焦虑。
每天早上我即将出门去上班时,他就会哇哇大哭,紧紧抓着不让我走,怎么哄也哄不住。
在听完孙瑞雪老师的分享以后,我做了一些反思,
发现自己每次都是跟宝宝说完“拜拜”以后就匆匆离开,没有给予他任何关于爱的确认。
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言行——
在次日出门前,我专门放下手机和背包,蹲下来将宝宝搂在怀里,温柔地注视着他的眼睛:
“妈妈要去上班了,
妈妈很爱你,
妈妈晚上再回来陪你玩,
你永远都是妈妈的最爱……”
那一次奇迹般地,宝宝没有大声哭闹,而是平静地走向爸爸的怀抱,默默地目送着我出门。
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出门前,都会主动给予宝宝一分钟爱的确认,
他很快就适应了这样一种告别仪式,并在我离开的时候,不哭不闹,继续做手中的事情。
透过对“一分钟的爱”的实践,我有一种很深的体会:
爱,不是一句口头的承诺,而是一种深刻的、全然投入的情感联结,
它不需要语言,不需要解释,只需要我们在那一刻真正把心打开,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哪怕只有短短一分钟,只要我们是真诚的、专注的,孩子就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我们内心的温暖和安全感。

一分钟的爱,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日常工作和孩子之间的平衡;
同时在多子女家庭,它也可以解决「父母之爱分配不均」的困境。
在孙瑞雪讲座的提问环节,一位二胎妈妈讲述了她的育儿困境:
她是一位独自带娃的全职妈妈,丈夫常年不在家。
二宝出生以后,她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二宝身上,忽视了大宝的情感需求。
这也导致:大宝的性格后来变得孤僻、内向,且跟她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听完那位妈妈的讲述,孙瑞雪老师邀请大宝上来跟妈妈来一个久违的拥抱。
在拥抱大宝的时候,妈妈忍不住痛哭了起来,
因为她发现: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好好地拥抱过大宝了。
那一刻,愧疚的泪水冲破了母女两人内心深深的隔阂,令两人关系的重建成为可能。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曾经在书上看到另一位母亲分享的现实案例:
当只有大宝的时候,她和丈夫全心全意地陪伴着孩子。
当后来有了二宝、三宝以后,她和丈夫没办法在照料新生儿的同时,给予大孩子们很好的陪伴。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
每天晚上睡觉前,跟孩子们轮流玩一个“一分钟的爱”的小游戏:
他们先是将爱储存在手心里,高高举过孩子的头顶,
随后摊开手掌,让爱像雨水般散落在孩子身上,
最后他们在孩子额头上轻轻地亲一下,留下一个“爱的印记”,陪伴孩子进入梦乡……
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爱孩子的方式,既能在亲密中保持独立,又能在独立中维持联结。
不过话说回来——
一分钟的爱,听起来非常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又没那么容易。
原因有3点:
首先,它不存在任何附加条件;
现实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你听话我就爱你,你优秀我就爱你;
一旦孩子叛逆了、成绩落后了,爱就消失了。
在这种理念的操持下,父母可能会不自觉地用“爱”来控制孩子:
“你表现得好,我就抱抱你;你表现不好,我就不抱你了。”
从而很难将“一分钟的爱”平稳地贯彻下去。
其次,它需要我们在那一刻全然投入;
所谓全然投入——
是指父母放下手机,停下步伐,清空思绪,全身心地与孩子安驻在当下的时空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心不在焉的陪伴,口是心非的承诺。
比如有的父母一边跟孩子聊天,眼睛却紧紧盯着手机屏幕看;
又比如有的父母嘴上说爱孩子,心里却希望孩子别来烦自己。
这些都是父母情感不投入的表现,很难令孩子真正感受到爱与关注。

最后,它还需要我们在爱中保留边界。
一分钟的爱——
是父母对孩子单纯的看见,不涉及评判,纠正,引导和教育。
很多父母觉得爱孩子非常吃力,
是因为他们被困在了“必须做很多去监控孩子成长”的焦虑里。
其实不是的。
爱最本质的力量,来源于我们向孩子传递一种最原始、最深层的情感:
你被看见了,你被接纳了,你被我深深地爱着。
带着这样一种“被父母深深地爱着”的自信,孩子会在心里收获成长的底气,一路向阳。
写在最后
“一分钟的爱”——
它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日复一日的滋养;
它不是繁重复杂的任务,而是心与心之间最简洁的桥梁。
当我们被生活的洪流裹挟,感到精疲力竭时,
请记住,我们依然拥有给予爱的能力:
一个专注的拥抱,一次温柔的注视,一句坚定的“我爱你”,
足以穿越所有的疲惫与喧嚣,直达孩子心灵的深处。
我们不必为自己无法成为“完美父母”而自责。
因为爱的真谛,从来不是完美的存在,而是真诚的在场。
当我们用一分钟的全然投入,去叩响孩子的心门时,
我们会发现,那扇门后,是一个同样渴望着被爱、被看见和被拥抱的自己。
而当我们真正抱着孩子的那一刻,我们其实也被“爱”所拥抱着。
这不是一次单向的情感流动,而是一场双向的爱的滋养。
愿每一个疲惫的父母,都能找到这简单而强大的力量;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每天三次的“充电”中,确信自己被这个世界深深地爱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