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气温渐降,2025年校园秋招已近尾声。超1000万2026届高校毕业生中,虽有大批人顺利签约,但不同专业的就业境遇却相差悬殊——第三方机构10月中旬数据显示,就业率前三被传统工科包揽,部分专业人均能拿两个offer,而曾的热门专业却显露薪资或门槛短板。
传统工科成为秋招“最大赢家”,高就业率源于广阔的行业承接力。自动化以82.6%的就业率登顶,机械电子工程(81.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81.1%)紧随其后,这三个招生规模庞大的专业,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仍保持强势表现。核心原因在于其就业面横跨多领域: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到船舶与精密仪器生产,都离不开这类专业人才。
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韧性尤为突出。电力行业本身就能吸纳该专业38%以上的毕业生,叠加新能源汽车、铁路运输等产业需求,形成了稳定的就业闭环。与土木工程不同,电力作为国家工业与民生的基础保障,需求始终稳定,彻底打消了“专业衰落”的顾虑。紧随其后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80.3%)、能源与动力工程(78.6%)同样依托传统能源与设备制造行业的刚需站稳脚跟,不过两者平均月薪仅6200元左右,呈现“高就业率、低薪资”的特点。
与传统工科的稳扎稳打不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呈现“薪资高、就业率降”的矛盾态势。该专业以76.9%的就业率位列第六,较往年明显下滑,一方面因互联网企业扩张放缓,另一方面源于高校扩招带来的人才过剩。企业招聘门槛已大幅提高:前端开发等基础岗位饱和,转而争抢具备Python、Java等深度开发能力,且有项目与实习经验的学生,这类核心岗位平均月薪可超1万元,薪资水平仍居各专业前列 。
榜单中部分专业的“隐性短板”更值得关注。会计学以73.5%的就业率排名第九,虽就业率稳定,但薪资问题突出——平均月薪仅4200元,不仅远低于计算机类专业,甚至比护理学(5300元以上)少了1100元,成为前十中薪资最低的专业,这与毕业生供给量逐年增加密切相关。
电子信息类专业则面临“学历门槛飙升”的挑战。这个包含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方向的大类专业,就业率71.2%垫底前十。虽往软件方向发展能提升就业率,但企业对学历要求愈发严苛,普通二本或民办本科毕业生很难获得优质岗位。某双非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班级数据显示,即便读研后,考公、进国企仍需激烈竞争,私企岗位虽薪资较高但压力巨大。
需要注意的是,这仅是秋招初步数据。由于大量学生将参与后续的公务员与研究生考试,各专业最终就业率或有提升。但也要警惕部分高校的“就业率水分”——将二战考公、待业学生列为“自主创业”,这类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就业情况。
说到底,专业选择早已不是“跟风追热”的游戏。传统工科的“稳”、计算机的“薪”、小众专业的“缺”,背后都是行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动态平衡。对于学子而言,与其纠结榜单排名,不如结合自身能力:擅长逻辑思维可选工科,热衷技术研发可深耕计算机核心领域,耐心细致可考虑护理等刚需专业——找准行业需求与个人优势的契合点,才能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