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后,我依然相信
爱与自由同在
编者按曾经有一档电视栏目叫《少年说》,邀请十多岁的少男少女们,站上高台,大声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梦想,以及对其他人想说的话。在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一个现实行为层面备受社会关注、但内心世界又很受忽视的群体——未成年罪犯,他们其实也有很多心里话想说。
本期“家长课堂”,民警鼓励一些未成年犯,说说自己感受到“父母不爱我的那个瞬间”。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缘起于民警在做家长工作时,发现很多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很困惑、迷茫、不解,他们觉得——明明自己很爱孩子,明明自己已经尽力满足,为什么亲子关系还是很糟糕?为什么孩子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对应到孩子这一面,那些父母的言行传递出来的“爱”,他们真的感受到了吗?在什么时候,他们其实是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呢?
少年A:“小时候,妈妈辅导我做作业,她觉得教了我几遍我还不会,就很不耐烦了,骂我是‘猪脑子’,什么都做不好。那个厌恶嫌弃的眼神让我感觉一辈子也忘不了,我觉得相比我来说,她更爱的是好成绩。”
(图片来源于未成年犯A某)
(图片来源于未成年犯B某)
少年B:“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被霸凌,当时回来跟妈妈说,但妈妈却说:‘为什么不欺负别人欺负你?你要先检讨自己,如果不是你有问题,别人怎么会来找你的麻烦?你要是学习成绩好,就没这些事了。’从此我就知道,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能靠自己。”
(图片来源于未成年犯C某)
少年C:“我喜欢二次元,但父母觉得那是不学无术,撕掉了我最喜欢的一套装备。他们逼着我去学钢琴,觉得弹钢琴显得很高雅。他们从来没问过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图片来源于未成年犯D某)
少年D:“初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已经非常抑郁了,每天无精打采,晚上睡不着,头发一把一把掉。我跟父母说我可能抑郁了,想让他们带我去看医生。可是父母说:‘天天好吃好喝地好喝的供着你,小孩子哪里来心理疾病?一定是偷懒找借口不想努力’。”
(图片来源于未成年犯E某)
少年E:“我爸爸妈妈经常跟我说:‘你看看人家,别人假期都乖乖在家学习;你看,人家就是比你懂事听话……’我感觉我不是他们亲生的孩子,我永远比不上他们嘴里的xxx。”
写在最后
结语
听到这些孩子们的故事,您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甚至有些在做出上述言行的时候,也觉得是在为孩子好。但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有的是不爱,有的是不会爱
父母和孩子对同一件事情的感知常常会有错位:
你以为的激励对于孩子来说,有可能是贬低、轻视;
也许你希望孩子多反思自身,更积极地改善人际关系,但在孩子听来,是忽视了自己被伤害的事实,而且表明:“我们是不可能向你提供帮助的”;
你以为在帮孩子选择对他更有利的道路,但孩子体验到的是自主性受到了干扰,自我的发展被抑制;
你希望孩子坚强、奋进,战胜挫折,或许那是你对自己的认知,但你没有意识到,你们是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中,面对不一样的压力,各自反应也不同。
我们以为的“爱”有时候也会变成伤害。那么该如何去减少这样的伤害呢?
把孩子看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主体去对待。
“我爱你,
从这儿到月亮上面,再绕回来。”
尝试体会孩子的情绪感受,小孩子需要父母帮忙去理解、表达他们的痛苦和快乐,那是他们确认自身存在和价值的基础。
学着更好地区分:我们的行为是在真的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是只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内在世界,成长中的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爱护,那将让他们在面对风雨时依然充满底气、勇往直前。
(插画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