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报名即将落下帷幕,一组反差强烈的数据勾勒出当下教育选择的新图景:全国考研人数从2023年474万的峰值连续两年下滑,2025年降至388万,两年间减少86万;而另一边,高校学费逆势飙升,C9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全程学费涨至8万元,某985翻译专硕学费翻倍至5.6万元。
降温的报考热与升温的学费单,让每一位考生和家庭都不得不直面核心命题:花数十万元读研,究竟值不值?

考研热的退烧,背后是多重现实因素的叠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学历通胀背景下,“卷学历”的性价比正急剧下降,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弱化让不少人重新审视读研的必要性。教育部数据显示,优质高校推免比例持续攀升,南京大学2025年推免生占比达50%,部分专业如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推免率更是高达91%,统考名额被大幅压缩,进一步抬高了上岸门槛。
与此同时,新质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正在重构,工信部相关报告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硕博士岗位占比已超半数,企业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学历,这让“为逃避就业而考研”的动机失去了吸引力。

学费上涨的背后,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张。教育部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将占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专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力。
但部分高校的定价机制引发争议,尤其是商科、经管类专业,上海某财经类高校数字经济专硕两年学费达22.8万元,而成都大学会计专硕年学费为2万元,专业间价差高达10倍。
这种差异并非个例,金融类专业尤为突出,重点院校金融硕士平均年薪约14.7万元,而普通院校仅12.3万元,薪资差距与学费差距并不成正比,这让不少考生陷入纠结。

三位年轻人的选择,折射出不同群体的价值权衡。21岁的林晓保研至上海“财经界黄埔军校”,面对22.8万学费,她虽感压力却依然坚定。
这背后是她两次实习的切身感受。券商取消实习工资、优质岗位竞争白热化,让“学历敲门砖”的价值依然凸显。她所在学院近60人保送研究生,20人出国留学,直接就业者不足100人,反映出优质生源对深造的持续青睐。
22岁的陈琪则代表了另一类心态,她花20.8万攻读数字经济专硕,却坦言有些后悔。本科无缝衔接读研的她,初衷是“延迟就业”和“满足虚荣心”,但上海高昂的生活成本与同质化的培养模式,让她意识到读研并非捷径。

金融行业数据显示,硕士起薪虽比本科高30%-50%,但上海地区一年学费可能相当于未来一年薪资,若找不到理想工作,投入产出比将严重失衡。
工作5年后重返校园的高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她11天考上的MBA项目,两年学费16.8万,明年将涨至21.8万。
对她而言,读研是职业上升期的“充电”,实战经验结合学术理论,导师资源成为“超级外脑”,论文直接研究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形成“学用联动”的效应。这种“能力导向”的读研选择,正契合高顿考研白皮书提出的趋势:考研动机已从“学历导向”转向“职业竞争力提升”。

面对复杂的选择困境,理性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对考生而言,首先需明确读研动机:是追求学术深造、提升职业技能,还是单纯逃避就业?
其次要评估投入产出,新质产业如新能源汽车领域,硕士年薪可达20-36万元,回报周期相对较短;而部分传统专业需谨慎权衡学费与薪资差距。
此外,院校选择也需多元考量,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复试匿名评分,不歧视本科出身,为普通考生提供了公平机会。 考研降温与学费上涨,本质上是研究生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必然结果。

熊丙奇强调,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是关键,专硕应突出实践导向,避免与学硕培养同质化。对年轻人而言,读研不再是必选项,而是结合自身规划的个性化选择。
无论是林晓的“求稳深造”、陈琪的“理性反思”,还是高希的“精准充电”,都印证了同一个道理: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历本身,而在于它能否真正赋能人生成长。
在这个充满变量的时代,唯有理性评估、明确目标,才能让读研成为一场值得的投资。
信源来自:九派新闻2024-11-25考研人数两年下降86万,专家:“卷学历”性价比急剧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