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Ⅱ)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借鉴点:立意
失声处,惊雷起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高三(4)班 马名宇
当鼓书艺人背着三弦流落异乡,在寒夜里撞见讨饭的孩童时,喉间翻涌的悲悯终究凝作喉头的哽咽;当艾青踩着破碎的山河行走,那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质问,早已在胸腔里磨成嘶哑的钝响;直到穆旦用带血的手掌拨开硝烟,将带伤的理想拥入未来——寒星缀满民族蒙难的长夜,爱国者的悲壮心路终如沉默深渊里迸裂的惊雷。
“所有人都不看好你,可偏偏是你最争气。”深夜没有让知识分子囿于“开不了口”的深渊,也没有遏制住“嘶哑歌唱”的执着呐喊,倒是让他们完成了“带血拥抱”的悲壮新生。
或许,那失声处所蕴藏的并非软弱,而是一股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精神力量——在文脉断裂的危局中,他们以血泪歌哭守护文明的根脉与民族的魂魄。在“诸路都走不通了”的困境面前,他们并未放弃,而是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信念,不仅是对困境的乐观态度,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烽火连天的旧中国下颠沛流离的爱国青年之沉默绝非怯懦,而是山河破碎、文脉崩断之际的窒息回响。
“文化如河流,非曲折不能成其深。”当民族命悬一线,文化的河流也濒临断流干涸。或许,老舍笔下“开不了口”的窒息,恰是文脉淹没于苦难的写照。当国破山河在,文化亦如“鼓书艺人”般被剥夺了发声的权利,这种失声,既是时代的重压,更是灵魂的深切囚笼。
然而,“囚笼 难以 束 缚住 灵魂的自由”,艾青“嘶哑的喉咙”像寒夜中一豆不灭的灯火,昭示着文化血脉于绝境中不息的韧性与担当。明知声音嘶哑,仍要以命相搏,只为不让民族的精神在黑暗中寂灭。如同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跋涉万里,在简陋校舍中弦歌不辍。那“嘶哑”是守护文脉的决绝宣誓:只要一息尚存,文化的薪火便不能绝于吾辈之手。这嘶哑的歌唱,正是守护文明命脉的孤勇战歌。
诚然,夜很黑,但正如狄兰·托马斯所言:“请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我们不应沉默于黑暗,而应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沉默者终于挺身而出,嘶哑者持续呐喊,无数带血的拥抱终将唤醒民族沉眠的灵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正是希冀疗救国民精神之痼疾,拥抱那“已经起来”的民族新生。这“带血拥抱”象征文明在血与火中的涅槃——它指向一种更高境界的文化救赎:以血泪浇灌民族觉醒的根芽。
哪怕是“开不了口”,哪怕是“嘶哑歌唱”,哪怕是“血染双手”,都在勾勒出一条从失声到呐喊,再到新生的精神轨迹。文脉即国脉,无声处蕴含惊雷。
然文明河流永 不枯 竭,民族魂魄淬火重生。时至今日,科技领域的成就如同新时代的响雷,响彻云霄。小米汽车Ultra的横空出世,展示了中国的创新 速度;DeepSeek的亮相,打破了国际垄断,彰显了中国科技实力;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则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智造的崛起。这些成就,正是对“失声处,惊雷起”的最好诠释,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沉默到崛起的壮丽篇章。如今我们早已不再弯着我们的脊梁骨,而是挺直腰杆,唱出最嘹亮的声音。
历史从不是线性的坦途,而是无数个“失声处”堆垒的峰峦。当我们在芯片实验室看见科研人员熬红的双眼,在航天发射场听见倒计时的屏息,便懂得:真正的惊雷从不在喧嚣处,而在千万个“开不了口”的深夜,在那些把牙关咬紧的时刻。毕竟,文明的河流从不会因峡谷而断流,只会在迂回处,让每道浪都成为击穿黎明的闪电。
任时代交替,失声处,惊雷起;待吾等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分借鉴
文章立意宏阔,以“失声处,惊雷起”为核,把民族苦难升华为文明涅槃的母题。作者先从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喉头哽咽”、艾青“嘶哑的鸟鸣”、穆旦“带血的拥抱”揭示“失声”并非怯懦,而是绝境中积蓄力量的特殊形态。接着借“河流”之喻,把文脉与国脉并置,将“失声”解构为文化存续的阵痛,将“惊雷”升华为精神觉醒的必然。文章最终指向“挺直腰杆的嘹亮”这一民族自信的当下坐标,将历史精神与当代成就贯通,彰显出中华民族从沉默到崛起的壮阔图景。
借鉴点:文采
三重门内的歌唱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高三(9)班 李晨子晗
于永恒与苦难的交界处,总有些声音嘶哑执着,带血滚烫。它们刺穿沉默,成为时代的刻痕与灵魂的震颤。
“歌唱”从来不是简单的发声,而是灵魂深处迸发的生命强音。这些歌声以炽热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在沉默的荒原上凿刻出希望的沟壑。
日军铁蹄践踏国土,同胞惨遭屠戮,在漫天飞扬的战火尘土下,孩子们剔透乌黑的眼珠是鼓书艺人终于找到的无瑕净土。缱绻的翻腾,开口的冲动,是他良知火苗的奋力闪烁,是弱者在暴虐时代守护纯真的微末努力,是用艺术之美对抗现实之恶的本能反抗。可他最后开不了口,连同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泯灭在了黑暗中。
那未唱出的曲调,或许饱含对动荡时局中百姓苦难的悲悯,对传统艺术传承困境的焦虑。他欲诉衷肠,却被现实的重负压住喉咙,这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情感缩影,沉默的背后是翻涌的共情与担当。
当艾青笔下嘶哑的鸟“歌唱”着冲破第一重沉默,便进入了第二重门内挣扎与坚持的疆域。大地在泣血,河流在呜咽,村庄在哀鸣,而人民站在家国前,声嘶力竭却迎风而立。如屈原行吟泽畔,《离骚》字字血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般掷地有声。
沉默本身即歌唱的前奏,国民闯开缄口默言的诅咒,挺立脊背做不屈斗争,如百年前孙中山挥动“三民主义”的利刃,剖开民族沉疴,将“天下为公”的信念刻进国人骨髓。这把思想手术刀,不仅切断了千年帝制的脐带,更在混沌中划出一道通往现代文明的光痕。胜利号角吹响,第三重门应声开启。
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更是民族觉醒的铿锵誓言。当苦难淬炼出力量,带血的手挣脱枷锁,拥抱的不仅是同胞,更是崛起的希望、重生的民族。这是历经阵痛后的呐喊,是黑暗中寻得曙光的激昂;以伤痛为印记,宣告民族的脊梁已挺立,未来可期,让情感升华为家国大义的磅礴力量。
血色中一一拥抱的姿态也同样表明穆旦对个体苦难的主张,他执意以最庄重的方式,凝视并拥抱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我承认你们的苦难,我分担你们的命运,我们血脉相连。”纵使曾被碾入尘土,生命仍有不可亵渎的尊严;纵使仍然伤痕累累,拥抱间流转的人性温度仍是对毁灭的抗争。
这些声音,是情感的不同形态,也是精神的传承进阶。看今日之中国,“嫦娥”落月挖取月壤,“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探秘深渊,这是科技之魂对先辈探索精神的深情回响;从三星堆文物焕发新生到《唐宫夜宴》数字重生,这是文化之脉对历史沉默的温柔破壁。从个体的欲言又止,到对土地的矢志不渝,再到民族觉醒的慷慨激昂——情感从含蓄隐忍,走向炽烈奔放,涌出不朽的历史篇章。
它诉说着:唯有紧握每一只带血的手,倾听每一段嘶哑歌唱,尊重每一次无声翻腾,民族复兴才能超越肤浅的繁华表象,在对个体生命最深切的悲悯与敬畏中,获得穿越历史周期的永恒力量。而这力量,终将在无数伤痕处,在一个个民族的绵延鼎革里,生长出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森林。
高分借鉴
意象纷呈,意境深邃。通篇“沉默的荒原”“希望的沟壑”“良知火苗”“思想手术刀”“文明森林”等意象层出迭现,构建出丰富而深远的意境,将抽象的精神历程具象化、画面化。
语言凝练,张力十足。作者善用高度凝练且富有张力的表达,如“欲发难启,嘶哑执着,带血滚烫”精准概括三种声音特质;“刺穿沉默”“凿刻出希望的沟壑”“碾入尘土”“温柔破壁”等动词运用极具穿透力与画面感。
修辞精妙,富于韵律。文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娴熟,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如“纵使曾被碾入尘土,生命仍有不可亵渎的尊严;纵使仍然伤痕累累,拥抱间流转的人性温度即是对毁灭的抗争”,兼具哲理深度与韵律美感。
情感浓郁,升华有力。文章语言饱含深沉情感,结尾“在对个体生命最深切的悲悯与敬畏中,获得穿越历史周期的永恒力量”,“生长出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森林”等句,将民族情怀升华为人类关怀,文采与思想交融,展现了优秀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指导老师:官宁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