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载春秋更迭,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忐忑,到如今从容守护每段青春,教育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二十六年教学路、十八年班主任生涯,我始终坚信:好的教育从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主演的“成长剧”;好的班级管理也绝非冰冷的规则,而是用爱心织就、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归属感的港湾。
打破“教师一言堂”,我坚持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初执教鞭时,我也曾按部就班讲解知识点,可看着台下学生或低头走神、或机械记笔记的模样,便深知这样的课堂没有“生命力”。后来,我引入e积分制,为课堂参与和班级管理注入活力:将班级划分为实力均衡的小组,每组推选责任心强的小组长;英语课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课文,再上台当“小老师”讲解,组内、组间同步PK;日常作业先由小组长批阅,不仅要找出错误,更要和组员一同分析错因。课堂积极发言、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都能为小组赢得积分,每周积分最高的小组还能获得“班级之星”荣誉称号。
起初,有家长担心孩子会过于看重“分数”,可一段时间后,变化悄然发生:以前拖延作业的学生,为不给小组拖后腿主动提前完成;内向沉默的学生,为帮小组挣积分开始大胆发言。我始终清楚,积分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懂得责任,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管好自己”变成“为集体出力”。这些转变更让我笃定:学生从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拥有无限潜能的“创造者”,只要给他们舞台,就能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
如果说教学是“授业”,那班主任工作便是“育人”。
用爱浇灌成长,以自主赋能未来,这是我始终践行的班级管理理念。
十八年班主任生涯里,我遇到过不少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有的因缺乏陪伴沉迷手机;有的因家庭矛盾变得叛逆暴躁;有的因觉得“被抛弃”而自卑沉默。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从不在班级中刻意强调他们的“不同”,而是用日常细节传递关爱:课后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在他们情绪低落时耐心倾听,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平等包容的班级氛围中感受“家”的温暖,慢慢打开心扉、自信地融入集体。
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的“主人”,我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核心便是“值周班长”制度。每周通过自主报名与同学推荐结合的方式,选出2-3名值周班长,负责晨读监督、课间秩序维护、作业收发、班级日志记录等日常事务,让学生亲身参与班级管理建设。每周五的班会课上,值周班长会客观总结本周亮点,如“同学们主动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也会坦诚指出问题,像“部分同学课间追逐打闹,存在安全隐患”等。随后全班共同讨论整改方案,如“制定课间文明公约,由值周班长带头监督”。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让班级纪律愈发井然,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责任担当与合作沟通。
2025年高考后,我收到了许多已毕业学生的来信,字里行间满是温暖:“三年来,您是我第一个想再见的人”“初二那次考试我中暑,您小小的身影着急跑出去为我买药,这份像妈妈一样的关爱,至今印在我心里”“每一个高三备考的深夜,脑海里都是您的身影,您的温暖,一直是我努力成为更好的人的动力”“高考最后100天,我以‘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座右铭,您一直是我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谢谢您三年的谆谆教诲,更谢谢您在那关键的‘九十里’,给了我毕生难忘的精神支撑”“芮老师,您是我的再生父母”。……
这样的文字,比任何荣誉都让我动容。我愈发明白,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让迷途的孩子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如今,我依然坚守教学一线,每天早早来到学校,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笑脸,听着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心里依旧满是力量。因为我知道,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参与孩子们的成长;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在为他们的未来铺路;付出的每一份真心,都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

芮智琴,靖远县第七中学英语教师,1999年参加工作,长期担任中学英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连续任两届太阳花班主任工作,2025年所任英语学科,平均分数达到130分的佳绩。多次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和县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市级、县级优质课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并获得省市一等奖;2025年获白银市园丁奖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