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的”“夺笋呐”“笑鼠了”……如今的孩子张口闭口都是网络热梗,家长们一边听不懂“暗号”,一边焦虑:这些碎片化的词汇会不会拉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不会让孩子染上“恶趣味”?带着家长们的普遍困惑,11月11日,记者专访了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王莹,从心理视角解读孩子“玩梗”背后的原因,并给出家长可落地的引导方案。
孩子玩梗不是“不学好”
“家长们先别急着否定,孩子热衷网络梗,本质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投射。”王莹说,她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青少年使用网络梗的行为背后藏着三层诉求。
首先是圈层认同的“社交密码” 。青少年时期的核心心理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而网络梗就是他们融入同伴群体的“入场券”。当孩子说出一个热梗能得到同学的会心一笑,本质上是在确认“我属于这个集体”,这种归属感对他们的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其次是情绪表达的“快捷方式” ,青少年情绪丰富但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育,“破防了”能传递触动,“emo”可表达失落,比冗长的解释更高效,还能降低表达情绪的心理负担。最后是压力释放的“柔性出口” ,面对学业竞争和成长烦恼,孩子用“内卷”“躺平”等梗自嘲,并非真的消极放弃,而是用戏谑方式消解沉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任不管。”王莹强调,家长的焦虑有其合理性。孩子过度依赖网络梗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孩子可能会丧失用精准词汇描述感受的能力,而部分低俗、暴力的“烂梗”还可能潜移默化影响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
实用引导法做孩子的“解码者”
面对孩子的“梗文化”,王莹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好奇提问,而非评判指责。
当孩子说网络梗时,别脱口而出“这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不妨换个语气:“这个词听起来好有意思,是你们最近流行的吗?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呀?”王莹解释,真诚的提问既能让家长了解“梗”的语境,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关注而非排斥,为后续引导打下基础。家长无需刻意模仿孩子用梗,但可以认可其社交价值,比如“和同学用这些词聊天,是不是更有共同话题呀?”
约定边界,明确使用场景。
“网络梗不是洪水猛兽,但要分场合使用。”王莹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语言规则:非正式场景如家庭闲聊、和同学微信聊天,可适度用梗;但正式场景如作业、考试、课堂发言、拜见长辈,必须使用规范语言。王莹举例,若孩子在作文里写“笑鼠了”,可先肯定“这个词在朋友圈用很生动”,再引导“作文是书面表达,试试用‘笑得直不起腰’‘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会不会更有画面感?”
丰富土壤,摆脱“梗依赖”。
要让孩子不局限于网络梗,关键是提供更丰富的语言素材。王莹建议家长可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读散文、儿童文学经典,读到优美段落时一起讨论:“作者用‘春风拂过柳梢’形容春天,你还能想到哪些更贴切的词?”也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用文字记录情绪,比如用“今天因为没考好有点沮丧,但朋友的安慰让我重拾信心”替代简单的“我emo了”,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筛选甄别,远离“烂梗”危害。
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梗,家长要帮孩子建立甄别能力。王莹提醒,若发现孩子使用带有歧视、低俗、暴力色彩的梗,要及时介入:先告诉孩子“这个词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再和孩子一起分析背后的问题,引导他们明白幽默不是恶趣味,表达要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同时,家长要做好示范,日常交流中多用规范、文明、生动的语言,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不必害怕网络梗,它反而能成为了解孩子内心的窗口。”王莹最后强调,当孩子说“内卷好累”时,别急着批评“你不够努力”,不妨追问“是不是最近学习压力太大了?”;当孩子说“我是显眼包”时,可回应“敢于表现自己也很可爱呀”。读懂梗背后的情绪和需求,用理解替代对立,用引导替代禁止,才能让网络梗成为亲子沟通的“粘合剂”,而非代际隔阂的“导火索”。
孩子的语言成长需要包容与引导,网络梗只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种表达形式。用理性的态度看待,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既能保护孩子的社交需求,也能助力他们构建丰富、规范的语言体系,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马相
上一篇:求职必看!三个公式教你高效表达→
下一篇:五年级上语文积累运用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