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近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多重任务” 的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热议。从辅导孩子语数外学科作业,到参与学校卫生打扫,家长们的角色不断延伸,被网友调侃 “与教师之间,似乎只差一纸教师资格证”,“全能选手” 成为家长群体的新标签。
教育模式转变下,家长角色持续延伸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调整,家长在孩子教育环节中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以往以学校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辅助、校园事务处理等工作,如今有了家长的深度参与 —— 晚上化身 “学科辅导老师”,逐题讲解语文阅读理解、数学公式应用、英语单词背诵;周末还要走进校园,拿起扫帚、抹布参与班级卫生打扫,成为校园环境维护的 “编外力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先陪孩子写作业,语文作文要指导思路,数学错题得分析原因,赶上学校大扫除,还得提前调班去帮忙。” 一位小学生家长的分享,道出了不少家长的日常。这种全方位的投入,让 “家长 = 辅导老师 + 生活教练 + 校园志愿者” 的多重角色成为常态。
“身兼数职” 背后:压力与重视并存对于家长而言,“全能选手” 的标签背后,是难以回避的压力。不少家长表示,白天要应对工作压力,晚上和周末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孩子的教育和校园事务上,常常感到 “时间不够用”“精力跟不上”。但即便如此,多数家长仍选择主动承担 —— 在他们看来,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协助学校开展事务,既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是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虽然累,但看着孩子作业写得更顺了、在干净的教室里上课,觉得这些付出都值得。” 一位家长坦言,这种参与感让他们更贴近孩子的校园生活,也更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
专家提醒:平衡参与度,守护孩子自主性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领域专家提出了理性看待的观点。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值得肯定,适度参与也能为孩子营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但过度介入可能带来隐患 —— 若家长包揽所有学习辅导、代替孩子完成校园劳动任务,可能会剥夺孩子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引导而非替代。” 专家建议,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把握参与的 “度”:低年级孩子可适当多陪伴辅导,帮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高年级孩子则应逐步放手,鼓励他们自主完成作业、参与校园劳动,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同时,学校也可通过优化教学安排、明确家校职责,为家长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形成家校协同的良性教育氛围。如今,“家长变全能” 的话题仍在持续讨论中,如何在重视孩子教育与守护孩子自主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家校合作更高效、更科学,成为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你如何看待家长 “身兼数职” 的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