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礼、乐、射、御、书、数”的古老回响,与契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教育实践同频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校园活动的创新,更是一座城市以青春力量激活传统文化新表达、让千年文脉在少年心中焕新生。我市探索的孔子文化“新六艺”,恰如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文化传承与时代育人的双重密码。
这不再是“陈列式”的传承,而是“沉浸式”的激活。传统文化最易陷入的局限,莫过于被束之高阁,成为博物馆里沉默的展品。而“新六艺”的妙处,在于它将宏大的文化概念,拆解为孩子们可感、可知、可行的具体实践。“九礼四仪”让“仁”与“礼”从书本走向操场与家庭,内化为“彬彬有礼少年君子”的言行举止;“非遗进校园”让泥塑、剪纸的指尖温度,替代了冰冷的文字介绍;经典诵读的琅琅书声,让传统文化经典变成了可以唱、可以演、可以悟的生命体验。这种“活态传承”,让文化基因真正融入了学生的成长血脉。
这不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立体化”的塑造。 “新六艺”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育人生态。它以“礼”立身,塑造品格;以“乐”怡情,滋养心灵;以“艺”启智,激发创造;以“诵”明志,坚定信念;以“武”强魄,锤炼意志;以“游”践履,开阔眼界。这六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从蹴鞠、射箭的动静结合,到研学路上的知行合一,教育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个体生命全面而深刻的关照。
这不再是“复古式”的怀旧,而是“时代性”的创造。 “新六艺”最可贵的品质,是它紧扣时代脉搏的“新”。它没有泥古不化,而是大胆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足球、篮球与传统体育项目并行不悖,现代舞美与儒家主题相得益彰,研学线路串联起文化遗产与红色资源。这种“新表达”,恰恰是对文化自信最生动的诠释:真正的自信,不是固守过去,而是有能力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土壤里,开出更加绚烂的花。
一座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孕育在新时代少年的文化素养里;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作为孔子故里,济宁以“新六艺”为媒,让千年文脉在校园里焕发新生,既守住了文化根脉,更孕育了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的少年。
当新时代少年与千年文脉双向奔赴,当古老智慧与青春活力撞个满怀,我们看到的,是文化传承的星辰大海,更是这座古城面向未来的坚定目光。这目光里,有“新六艺”播下的火种,有少年心田奔涌的力量,更有一条从孔孟故里出发、赓续中华文脉的传承之路。
来源:济宁日报